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1:04 0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留下了璀璨的智慧星辰。今日,我们集结这些名人名言,旨在提炼出智慧的精髓,为读者呈现一部别开生面的智慧语录。
1. 一个人最大的威胁,是自己的内心魔鬼
2. 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3. 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4.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5.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6.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8.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9. 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
10.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11.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12.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可触摸的地方,那里时常有自己一个人的舞会
13.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14.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15.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16.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7.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18.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9. 空棺材出葬 - <目中无人>
20.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2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22.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23.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24. 为了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吧!
25.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26.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
27.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28.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29. 纸糊的琵琶 - <谈不得>
30.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31.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32.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33.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4.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
35.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36. 人生如同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