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心向佛性,众生同行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5-18 06:23 0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一股力量,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这股力量,源于对善良与和谐的向往,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众志成城。今日,让我们共同探寻这股力量的源泉,感受那份深沉的博爱。

1. 置换之后,我们以后念佛功夫得力,举心动念都是这句佛号。碰到一个很紧要的关头,一辆卡车要撞到我身上来了,生死关头可能我们本能地会喊救命,或者「我的妈呀!」但是,如果你这对句佛号很熟了,你第一反应就是「阿弥陀佛!」

2. 心有所属,何必去追逐外物,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财富。

3. 阿弥陀佛跟他说了句话:「这就是南岳的承远法师。」他从定中出来,就特意到南岳去找承远。这个承远大师就真的住在山里,专门念佛,不做其他事,虽然有个侍者,他也常常自己耕作劳动,穿得很褴褛。法照大师一看他的样子,跟定中在极乐世界见到的样子一模一样,就赶紧拜他为师。

4. 虽然忘了,但它在我们内心的原型里面已经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一旦激活之后,就会「忆」。这个「忆」的意思是,我曾经熟悉的东西只是忘记了,就好像我们自己曾经去过华盛顿,但是忘了。忘了以后,等到一个机缘,忽然激活了,我才知道华盛顿的种种情况,博物馆的种种情况。

5. 善良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修行。

6. 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转愚痴依智慧,要实现这样的转依。这都是在忆佛念佛的过程当中实现这样的一个熏习。

7. 而真正善良的人,他们在个人追求上,往往不动声色,他们喜欢用自己默默的努力,去靠近属于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努力,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堂。当他们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往往,他们依然笑一笑,轻描淡写地说一说,因为,他们懂得,冷暖自知,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其他人,其实,根本不会关心。其实,这样的一种沉默,不是一种心高气傲,而是一种淡定的从容。

8. 那你当下念佛的心境也就像一个大圆镜智、一个摩尼宝珠,就映现着极乐世界的情景,就在你这个珠子里面构成一个影子。极乐世界也是一个珠子,我们现前一念也是一个珠子,交光互摄。

9. 懂得放下,才会轻装上路。

10. 修行就是在每时每刻都保持一种宁静与平和的心态。

11. 念佛,它不是口字旁的念,而是用你的心去念。你如果只是口念心不念,那不叫念佛。所以,这句佛号一定要从心里出来,口里念出声音,再用耳根把声音又听到心里去,这才叫念佛,形成一种内循环。

12. 心中有佛,才能品味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

13. 修行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当你找到了,就找到了一切。

14. 这样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如果佛是一个真如自性的话,我们在忆佛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我们众生心是无明的心,修行就是长期熏习的过程,熏习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转我们众生心为佛心。

15. 在为人交往中,他们用沉默,来表达他们的善良。这个社会,纷繁复杂,人际交往,同样充满了各色人等,朋友圈的状态,也不一而足,难以统一。所以,人与人的交往,有时候,就显得很复杂。有些人聚在一起,喜欢大吹大擂,喜欢说三道四,喜欢人为制造某种气氛,甚至喜欢攻击某些人。

16.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你去「忆」这个。

17. 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内心,只有当我们控制好自己的内心,才能远离烦恼。

18. 虽然有现前见佛和当来见佛,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必定」。必定就是决定之辞,一定能够见到。

19. 放下对他人的评判与批判,学会宽容与接纳。

20. 人生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专注去追求。

21. 这熏习,就是功夫上的由熟变生,由生变熟,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熟处,我们众生心很熟的都是五欲六尘境界,举心动念都是想的五欲六尘,不需要去作意就会想这些东西。

22. 很多居士说,我念佛为什么这么散乱?为什么妄想杂念纷飞?这是正常的。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太多的恶业种子,我们的心就是这么的散乱。但没有关系,你就是用这散乱的、染著的众生心去忆佛。

23. 心静如水,万象皆空。在繁杂的世界中,学会静心,才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24. 所以,有些人,懂得在一方强势的时候,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善良,用沉默,来四两拨千斤。而最后,这样的沉默,往往能化解彼此的矛盾,让爱情的世界,波澜不惊。其实,这样的沉默,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人生的佛性修养。

25. 在忙碌的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一切。

26. 生活中的每一次失意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27. 心若无悔,何处不圆满。

28. 然后把生疏的佛号、极乐世界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些生疏的变熟。要有一个生和熟的置换。

29. 这是现前见佛,还有当来见佛。这是指功夫还没有到达念佛三昧,还有散乱,心水不清。但是,临命终时能够见西方三圣前来接引,乃至于在临命终时还看不清楚,那就是到极乐世界莲华开放之后见阿弥陀佛。

30. 修行的路上,要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一切。

31.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32.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了佛性,或者都有菩提的善根种子的。

33. 这里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这个「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道,曾经跟我们有过直接和间接的法缘关系,曾经跟我们结过缘。但结的这个缘,我们忘了,忘了之后又透过一个信息,再启发你已经遗忘的跟阿弥陀佛结过缘的一个善根。

34. 所以,这个「必定见佛」就具有它深刻的因果关联。

35. 尊敬的读者,生活中的困境和烦恼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和痛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宁静、平和的心态,品味佛性的朋友圈话语,我们就能够渡过困境,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愿我们都能够修行出一颗善良的心,给予他人温暖与关爱。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要坚信自己的内心力量,勇往直前。愿您拥有一颗如水的心,感悟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36. 当歹徒要抢你的钱,拿枪对着你的时候,甚至最后他要扣扳机,「乓、乓、乓」几枪过来的时候,一枪一句阿弥陀佛,三枪三句阿弥陀佛,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你可不能恐惧得「哇,我的妈呀!」 抱头鼠窜,那你被恐惧所压倒,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了。所以,生和熟的置换很重要。

37. 心无旁骛,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真谛。

38. 更深切地说,我们的自性含藏着无量的性德,大涅槃的常乐我净都有,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我们的心性当中完整具足,只是佛把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给它彰显出来了,给它表达出来了。所以,透过忆佛 —— 忆果地上已经成就的佛的功德,是要把我们正因佛性具有的佛的功德给它激活,这才具有一种「忆」的内涵。这个「忆」就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印象、图像、原型。

39.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找到一种坚守与慈悲。

40. 这个置换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现前见佛,现生功夫得力,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叫作念极功纯 —— 念到极点,你念佛的功夫就纯熟了。纯熟的特点就和念脱落,就是能念所念都没有了,无念了,这时候契入念佛三昧。在念佛三昧当中就能见佛,就能见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

41. 用你全部的生命,通过这个「念」,贯注在这句佛号上,这就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一如。所以,这就是下手处,不管我们众生的心多染污、多散乱,给它的系缘之境就是忆佛念佛,把佛的境界作为我们所系缘之境。

42. 欲望是内心最大的敌人,学会控制欲望,才能真正体验到心灵的自由。

43. 坚定的信仰能够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44. 在个人的追求上,他们用沉默,来表达他们的进取心。有些人,事情没有做多少,就吹捧自己成为了某个类别的大师级人物;有些人,钱没有赚多少,就把自己吹成了身家万贯;还有人,只是见到了某个名人一面,就把自己说成了和这个名人是亲戚和朋友的关系,等等。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并不少见,到了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贻笑大方的人物。

45. 这时候,善良的人,往往能洞察这一切,于是,他们就懂得用沉默来回击这些人的胡言乱语,让他们渐渐没有了言语的市场。他们的沉默,不是胆怯,也不是懦弱,其实,更是一种无形的嘲讽,让说三道四的人,感到无趣而收敛。这样的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