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2 07:40 2
1. 汉朝初期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就吸取了秦朝亡国的经验,实行简单温和的政策,下放权力,减赋税,减兵役,使国家繁荣富强起来。
2. 再次一级的领导者,强力地压制下属以获得威严,结果下属都畏惧他。
3. 孔圣人门下出贤人
4. 无论是哪个国家,在经营中,作为判断标准、具有普遍性的哲学都是必要的。它越普遍就越有效,因为它植根于“人间正义”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它是没有国界的。所谓做人的原理原则,是指超越国家地域差异和超越时代限制的、全人类共通的东西。——稻盛和夫《活法》
5. 达人知命,君子务本
6. 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布夫勒
7. 上等的领导者,因为没有什么作为,所以下边人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这就是老子说的“无为”的领导者。
8. 在真理的道德理念面前,你无需堵住别人的嘴,而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贾平凹
9. 有些领导用压制下属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威严,却引出很多反抗,反而威严少。
10. 德行立身之本,才识处世所先
11. 不想有威严,对下属没有压制,也就没有反抗。
12. 这两种平等思想,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时才能普及。
13. 中国之知识教育必以德性教育为基本,亦以德性教育为归宿。——钱穆《略论中国宗教》
14. 我希望除了其他的一切科学之外,别忘记人类一切知识的主要目的:德行。——冯维辛
15. 德治的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性的信赖。——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
16.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17. 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18. 信念是心灵的良知。
19. 诗书是觉世之师,忠孝是立身之本
20. 现代道德存在于对时代准则的恪守之中。——奥斯卡·王尔德
21. 孔夫子的门徒——多仁义
22. 道德底原则必然是一项定言令式。——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23. 领导者如果毫无作为,国家将会没有任何治不了的事。
24. 国君不管理国家,权力下放给政府。政府少管理国家,不少权力下放给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自主权,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25. 四,“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6. 争夺利益心强的人,必然积极地去作为。只有不争利益的人才能好静。
27. 道德观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泰戈尔《梦的解析》
28. 治理国家时,使用智慧和技巧越多,国家会越乱。不用智慧和技巧治国,国家才有真正的福。
29. 只有不争夺利益的人,才能以谦下的态度处事,甘居人后。
30.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文学与社会目的》
31. 三,“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2. 七,“上者,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33. 追求利益的心理越重,就越会采用各种智巧做事。
34. 师道立则善人多
35.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能善,非贤而何;教而不善,非愚而何
36. 只有不争夺名利地位的君主,才能面对国家事务不去作为。
37. 君主如果不崇尚贤才,社会就不会出现为了领先别人而互相压制争抢的现象。君主如果不崇尚贵重的物品,人民也就不会崇尚贵重的物品,就没有人去偷盗了。
38. 上等的“无为”领导者,之所以没有作为,就是因为他不想争利益。但他领导的组织却是最繁荣的。
39.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苏霍姆林斯基
40.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41. 要向别人传道,先要自己懂经
42. 所以,只有不争夺利益的君主,才能“无为”和好静。
43. 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4.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45. 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道”演化出了宇宙万物。但因为它毫不显露自己,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知道它有什么作为。因此,老子把“道”说成是“无为”。
46. 以道德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