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16:12 5
1. 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2.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4.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5.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6. 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7. 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8. 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9. 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10.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报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11. 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12. 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13.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4.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5.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16. 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17. 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18. 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
19.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20.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1.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22.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3. 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24. 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25. 求一切智,净诸心海。
26. 我如来只是指路的人。
27. 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28. 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29.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30.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31. 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32.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33. 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
34.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35.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6.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37. 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38. 不住诸相,永断分别
39. 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
40. 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41. 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
42.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43.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44.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45. 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46.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47.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48. 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
49.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50. 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51.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52. 刹那便是永恒。
53. 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
54.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55.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56.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57.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