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9:49 6
在茫茫星河中,一颗名为“贝利萨里奥斯”的星球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它的表面覆盖着丰富的资源,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揭开贝利萨里奥斯的神秘面纱。
1.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2. 体会词的艺术特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3.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接下来就小编带来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 冬天春来,先是桃红柳绿,继而落红狼藉,在此暮春时节,李煜自然又想起当年与他一起排遣春愁的周后,甚至入夜梦到周后乘风归来与他畅叙离情。醒来深悔好梦难圆,于是提笔再作《采桑子》:
5.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6. 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7. 这是一首入宋后抒写眷恋故国心情的小词。“闲梦远”透出其中信息。“南国正清秋”一句,取景阔大,梦萦魂牵的是遥远的南国故里。读之顿觉一股清肃之气充塞天地之间,南国万千之景,词人万千之情,尽含于一个“清”字之中了。“千里江山寒色远”,这是全景。“寒”而有“色”,匪夷所思,却准确地表达了秋的特征;“芦花深处泊孤舟”,这是特写,芦花与小舟构成画面,而“深”“孤”二字,融情入景,耐人寻味。笛声打破了寂静,幽幽地在秋夜的氤氲中流荡,月光透着清冷,楼也只有一个黑色的剪影。写出了对故国之思,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着情感的原样,迸裂到字句上。
8. 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9. [7](宋)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10.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11. 其次,语言细致。李煜的词有一种细致之美,这和他的情深心细有关,主要表现在其前期作品中,而且往往是通过两三个字表现出来的。例如“云鬓乱,晓妆残,带眼眉儿远岫攒”(《捣练子令》),这里“乱”、“残”、“攒”三个字分别刻画,却又连成一体;“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蝶恋花》),这两句比“花明月暗笼轻雾”(《菩萨蛮》)的静态描写,又显得生动起来了,但前者的静态正是为了反衬人物的动态;又如“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菩萨蛮》),这是传神之笔,其细致之处则在“暗”、“横”两字,而“欲”字更写出了“横”而未“流”将“流”的神态。
12. 日高三丈,金炉依旧填香,预示着昨日便开始的达旦之欢还将继续。舞酣钗溜,酒恶嗅蕊,说明着放纵欢乐正无已时。结尾处,别殿萧鼓传来,又使这情景具有了空间的普遍性,此地的奢华绮靡,并非唯一,整个上层社会都已在这纵欲的氛围中沉醉。
13.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14.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口中国文学》1990年第11期。
15. [3]《新五代史》卷六一,《南唐世家李煜传》第779页。
16. [4]《五国故事》卷上,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菊花开,菊花残。寒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8.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19.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20. 全词没有希求,忘我入化。就像是一幅旷野寂静的山水画,千里有雪,桃李花开,只身一人,一边饮酒,一边垂钓,意在鱼又不在鱼。
21. 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2. 的隐逸生活。遇有政事,退避三舍。以“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李煜《即位上宋太祖表》)作为理想和信条,并自号钟隐,别号钟山隐士、林峰居士等等,憧憬终身遁迹钟山,撑一叶扁舟,浪迹江河,去过那恬然自乐、世外桃源的渔夫生活。他在词中直抒胸臆,表现其内心的真性情。其两首《渔夫》词就是典型例证:
23.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4. 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5.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26.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作为血泪之躯的李煜早已与草木同朽,作为历史从反面总结国家兴亡得失的材料,课本上也只偶有提及。然而,作为文坛独领风骚的词宗形象,以及他的一字一珠的词作却永远如新月凌空令人瞩目。无论是前期词的绮丽柔靡,优雅浪漫;还是亡国后的那些如歌如诉,缠绵伤感的悼亡词作,都不加掩饰,直率真挚,血泪至情,使人感情伤怀,愁肠寸断,终其一代无人能比,堪称绝代才人。
27.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8. 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29. 关键词:李煜 赤子之心 血泪 真
30. 词人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在景事和现实情况的强烈对比中,来抒发自己浩渺无边的愁恨。此词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感召人心的极强烈的魅力。不仅是凄苦,而且是愤慨。以自己无可奈何的感受,向人们提出了真诚的诉说,表达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所产生的思想感情,虽居于个人特殊情况,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足以感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一切人,真可谓是哀哀绝语,滴滴血泪词,亡国之痛,令千古同悲。
31.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32. 本文主要从王国维的评论切入,论述李煜词之“真”。王国维赞赏李词源于其“真”,他曾评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也。”又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正是因阅世浅而性情真,因性情真而感慨深,而以血书。这些都表明后主之词透出一个“真”字,而这个“真”字归根到底是因为后主有一颗“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在《汉语大词典》卷九中“赤子”的解释为:一是指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另一个意思则是比喻百姓、人民。《汉书循吏传龚遂》:“其民困于饥饿而吏不恤,故是陛下赤子之兵於湟池中耳”。而“赤子之心”的意思则是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词“真”表现为一种单纯,是一种纯真、放纵。
33.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啼清夜月。
34.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35. 在告别故国,沦为囚虏时,他依依不舍,垂泪相对的不是百姓宗庙,而是宫娥,因而苏轼讥讽他:“后主既为攀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叫教坊离曲”(《东坡题跋书李后主词》)。但是他如果真能对民谢罪的话,那反而就不是李后主了。相反这首词实实在在的写出了李煜的心情,而他想抒发的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丝毫也不想掩饰什么,也好像从不会掩饰,感情真挚,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既是内心的独白,又是真切的陈情。
36.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37. 无限江山手中送,面对着如此重大的变故,他感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概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在他幽禁的场所,“一任珠帘闲不倦,终日谁来”(《浪淘沙》),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过那种“凭栏半日独无言”(《虞美人》)的孤独死寂的囚禁生活。现实既然让人如此哀伤难耐,李煜内心便常常追恋过去的欢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时期他写梦的词又多又凄凉。“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浣溪纱》);“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由梦写出他真率的人生,写出了深沉的感慨,唱出了感发人心的千古悲歌。又如《望江梅》:
38.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9.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0.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1.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4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43. 李煜是吴王李璟的第六子,因为他生得相貌出众,英俊秀美,特殊的项羽似的重瞳,便被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长兄弘冀看作是未来争夺皇权的劲敌,从而使他遭到无端的冷漠和猜忌。尤其是弘冀毒杀其叔父李景遂的惨状,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中,每忆及此,他都不寒而栗。
44. 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45.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46. [10]叶嘉莹:《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149页。
47. 当上皇帝时,也无半点掩饰,把自己亡国之前整日沉湎于宫中骄奢侈靡的生活之中,不思朝政,苟且偷安的情状表现出来,并抛开君王面目,不计毁誉地把自己纵情享乐的生活情景,不加掩饰,和盘托出与世人相见。李煜“性骄侈,好声色”[3],颇多内宠,其宫女生活之奢华冠绝当时。宫中陈设更是豪奢。“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金钉玳瑁以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中,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有疋以为月宫天河之状,一夕而罢,乃歌之”。[4] “李后主每春盛时,粱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日锦泪天。”[5]面对一切繁华热闹的光景,李煜全身心投入,享乐到了极致。他在词中自述享乐生活。如《浣溪沙》:
48. 头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9.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50.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51.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2. 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53.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54.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55. 清代常州词派重要理论家周济,他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有云:“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易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12]他已先指出,不论是严妆、淡妆,还是粗服乱头,都是天下美妇之态。后主词在看似语言粗乱的情况下,犹能表现出天香国色之美。其本色真香是以于无声处响惊雷之势震人心魄,这种境界较之温韦更难能可贵。
56.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57. 这非人的囚徒生涯。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感伤,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使李煜产生了独一无二的苦难意识。
58. 暮春时节,在冷雨寒风的无情吹打下,林花匆匆地谢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光流逝,令人感伤。然而这是大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挽留的,词人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惆怅。当这种惜春的愁恨与心灵深处的离恨相合的时候,词人发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意味深长的慨叹。人不能重逢,水不能再流,主观和客观巧妙的融合,创造了富有深意的意境,加深了词的感染力,同时也使词抒情主人公的愁绪得到了升华,引发了读者广泛的共鸣。人们从不同的生活经历出发,可以认为这是亲爱者远别而引起的愁思,可以认为这是游子的怀乡之情,还可以认为这是对失落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59. 李煜词的语言也透出一个“真”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煜词语言质朴无华、自然清新,他几乎不用典,通俗易懂,读来很有民间文学的气息,虽平淡却韵味无穷。其语言之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60. 这首词的作者蒋捷,虽生卒年不详,但知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是进士出身,几年以后宋就亡了,隐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感怀已逝的岁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经历,暗示整个时世的变迁。整首词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所以教师期望通过对本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依据时间顺序,让学生找出并理清词中作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当我们细读这首词时,其间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不断的诵读中,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并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61.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62. 刘毓盘《词史》亦论后主:“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8]詹安泰也认为李煜词“超然直率,直写观感”,并且指出:“李煜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抒写,绝无拘束”。[9]叶嘉莹则同样强调:“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指李煜)都全身心的投入期间。”[10]
63. 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