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7 23:56 6
1. 人们都说童年好,可谁知到,童年是那么繁琐,甚至无聊,偶尔那么欢乐的日子,也会很快的烟飞云散。童年,并不是那么美好,在我们小孩子的心理上,童年,就像迷宫,自己困在这出口难找的路上,找不到自己的空间,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在这迷宫里,所有的烦心事,我们都没有脱口而出,只是默默无闻的抱怨诉说。
2. 有生必灭是世间万物的必然规律,即使被认为是永恒的太阳、月亮、山河大地,也终究会有毁灭的一天。
3. 无常、苦、无我即是生命的真相,是世间的本质。
4. 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
5.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6.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7. 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8. 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
9. 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10. 多拉魔盒法力无穷,但是总是有一把钥匙是可以打开它的。就像我的烦恼,如果用心去面对,坚强、乐观地去看待,即使是石头,也有被水滴穿的一天。找到属于你的钥匙,别让潘多拉魔盒永远囚禁你的快乐。
11. 入出息年、散播慈爱、正念正知;这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12. 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这就是修行!
13. 人人都有烦恼。陆游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憾;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烦忧;欧阳修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抑郁存于心间 这些烦恼时刻困扰着人们的行动。生活的、事业的、学习的;要想重新笑逐颜开,就要学会一些排遣烦恼的方法,走出烦恼。
14. 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佛陀(Buddha)——觉悟者;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僧团(Sa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15. 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16.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17. 信心坚固自然会精进修行,不造一切恶业因缘。
18. 人都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只是我们用不用他的问题。如果你很好的用它,认真努力的发挥它,那么我们身边的烦恼就会被我们镇压下去。烦恼将会永远被快乐所替代,压力也会成为我们奋发的动力!
19.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修定;修慧。
20. 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
21. 根据佛教,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必须有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
22. 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23. 不管是谁,人类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觉悟了四圣谛,他就是一位圣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24. 饿鬼罪毕转生畜生身,以身力偿还主人供养的因缘。
25. 我的烦恼是胖,可是这些仿佛又不能构成烦恼了。原来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其实,烦恼一点也不可怕,只要面对和正视,就可以了。
26. 堆积成山的作业,紧张的学习,没有一点空隙的时间,早已让我淡忘那些美好的回忆,风儿啊!请你让我再次享受童年的幸福吧!甜甜的蜜,轻轻地小河边,我们在轻轻吟唱着童年的歌谣,无尽的天空。可惜,再也无法重温。成长的烦恼啊!请放开我的童年,放开我的快乐,不要让我只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
27. 佛教要分析生命的构成,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
28. 只要有产生、有存在,其最终结果必然会趋向坏灭。
29. 烦恼是人生的踏脚石,助你一步一步前进。可烦恼也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使你摔得遍体鳞伤。
30.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31.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32. 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33. 面对烦恼,人之常情。但是,仅仅只是面对烦恼而不去解决,是不足的,这样的人生也太被动了吧!我们应该反客为主,做到不怕烦恼,挑战烦恼。
34. 人也是这样,假如烧坏了一个身体,罪业因缘仍然存续,没有消灭。
35.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36. 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37. 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38. 菩萨道业是身口意奉行十善业,包含一切助道因缘的十波罗蜜法。
39. 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40. 世界上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他的快乐和烦恼的汇成的。我也有许多快乐和烦恼,正是这些快乐和烦恼,组成了我的成长的足迹。
41. 佛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门以对治不同的烦恼。
42. 烦恼,黑暗的巫师,将我的快乐禁锢在潘多拉魔盒之中,纵使是有翅膀的天使,也无法解救我被禁锢的快乐。
43.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44. 我的成长过程有快乐也有烦恼,快乐的时候我是多么幸福,烦恼的时候我也不会悲观。你的成长过程是否也是这样呢千万要记住,烦恼的时候不要悲伤,高兴起来,烦恼就会在你成长中消失
45.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
46. 烦恼总是和快乐相伴的。在烦恼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快乐。
47. 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48. 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
49. 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缘生法、行法或世间法。
50. 烦恼所引发的因果就是将来要受苦, 还有加强不良的业习。
51. 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52. 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
53. 所谓的生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轮回”或“生死轮回”。
54. 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完全是苦,完全没有快乐可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
55. 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这些微小的东西似乎是似曾相识,似乎是一直打扰着我们,在成长的大自然中,过去那似微风抚面般的学习,现已被暴风雨般的学习和压力的进攻吹散在记忆的深处了。
56. 正见,即是以性空之理,于名言中安立因缘业果等有作用。故虽名言亦不许有自性,但因果作用是肯定的。
57. 佛教把构成生命的因素分为五类,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
58. 踏过如歌的花季,走过如诗的雨季,忽然发现:以前的欢笑和悲伤,都已悄然放在旧时的枕边,孩提时眼中瑰丽的红霞,被晚归的大雁带走,眼中少了些顽皮天真的光彩。不知什么时候起曾经的琴棋书画、风花雪月已变成了柴米油盐、前程仕途,对于以前口中吟诵着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现在看来不过是强说愁而赋的新词墨了。然而,成长的代价却带给了我许多真实的烦恼
59. 成长就是这样的,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忧愁就有欢欣。像架起的彩虹桥,红橙黄绿青蓝紫,虽然繁多,却不逊色于五彩缤纷。也像调味瓶,酸甜苦辣咸,其中的滋味试过才知道!
60. 成长如缓缓睁开的眼睛,让我们渐渐看清世界,而成长中的烦恼,就如一粒粒细沙,它们虽小,但足以扰乱我们的视线。
61. 佛教不是发明因缘果报,佛教是尊重因缘果报,改良因缘果报。
62. 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缘, 帮忙使烦恼生起来。
63. 佛法说因为我们迷惑, 不知道它从那里出来,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烦恼的心对外境反应。
64. 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
65. 烦恼如细雨,如牛毛,如刺针有多,又利,每一个烦恼仿佛一把匕首,刺痛着你,如冬雨,密密地斜织着,打在脸上生疼的。
66. 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
67. 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68. 善的行为称为善业,坏的行为称为不善业或恶业。
69. 烦恼,只不过是困难的一个谦词,也不过是体现烦恼的一个形容词。因此,我们应该去克服而不是放弃,让烦恼投降,让困难投降。
70. 生命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无常。
71.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
72. 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73. 世间上找不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生灭变易是万物的本质,这即是“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