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禅心启示与智慧箴言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7 23:56 6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片名为“20BE”的神秘领域。这里,星辰闪烁,时空交织,蕴藏着无尽的奥秘。让我们跟随探险者的脚步,一同揭开这片神秘星域的神秘面纱。

1. 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2. 佛陀觉悟了法!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

3. 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4. 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5. 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6. 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7. 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8. 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9. 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10. 从四圣谛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导是以生命为本,特别是以人生为根本的。

11. 佛陀揭示了世间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通往生命超越、导向人生解脱的大道。

12. 佛陀的意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够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

13. 许多人听了佛陀的教导之后,依照教导去禅修、实践,结果也觉悟了四圣谛,这些人就成为圣者,也成为佛陀的弟子。

14. 不管是谁,人类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觉悟了四圣谛,他就是一位圣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15. 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

16. 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佛陀(Buddha)觉悟者;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僧团(Saï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17. 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18. 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

19. 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20. 每个人都有烦恼,但有些并不是烦恼,人们也把它当成烦恼。

21. 佛教说因为我们过去有种种的无明烦恼,所以来到这个世间做人、做各种的众生。

22. 烦恼是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因缘底下才会生起来。

23. 佛说我们有烦恼,是因为我们自己有某些不好的业习。

24. 有些是我们从过去世到今天慢慢一直累积下来的, 当碰到境界的时候, 那些不好的业习就会反应出来, 这是烦恼生起的最主要原因。

25. 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缘, 帮忙使烦恼生起来。

26. 烦恼是你的, 不是他人给你的。

27. 任何人起任何烦恼都不是别人给的, 是他自己有那种业习, 由外人或外境的助缘而引发出来。

28. 佛法说因为我们迷惑, 不知道它从那里出来,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烦恼的心对外境反应。

29. 佛法说, 我们又再制造新的不良业习、再造一些不好的因果, 将来就要受苦了;而这不良的业习也会再加强。

30. 烦恼所引发的因果就是将来要受苦, 还有加强不良的业习。

31. 佛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门以对治不同的烦恼。

32. 一个人因得不到所贪求的东西而感到烦恼, 越得不到他越烦恼, 这就叫「求不得苦」。

33. 另一个是「爱别离苦」, 就是他所贪爱的东西变坏了、丢失了或他亲爱的人离开他、去世了, 他就觉得非常伤心。

34. 「贪」的烦恼会被人觉察到的主要原因, 多数是因为有「爱别离苦」跟「求不得苦」。

35. 佛法说我们的嗔有好多种, 有些人是对人起嗔心、有些人对事起嗔心, 就看他的嗔心有多重。

36.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37.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修定;修慧。

38.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