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7 12:14 8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传说——“十六贝叶经”。它承载着千年智慧,蕴藏着无尽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面纱的一角,一同探寻那古老文明的智慧之光。
1. 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间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2.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3. 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4.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5. 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6.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7. 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8. 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9. 珍惜天伦乐鸟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来天伦之乐
10.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佛经》
11.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2.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3. 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14.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5. 安分守己佛陀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净无为的心,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16. 终日的奔波增添了许多疲惫,甚至对命运产生几分疑惑,导致生活的压力很大,甚至产生抑郁。
17.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18. 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19. 谨慎「用」心人心比武器还厉害!因为武器由人心所创造,不管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颗心。
20. 宽恕别人何尝不是宽恕自己,伤害了别人的心,自己的心又怎能快乐,放心的去爱吧,如果爱不了所有的人,就好好爱身边的人,宁可因为爱而受伤害,也不要因为怕受伤害而拒绝爱,当然最可贵且不受伤的爱一定是没有分别心的爱即菩提心!
21. 原文出自《华严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如花草。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一切众生,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22. 我们脚踏实地地老实修行,这样烦恼就会越来越少。有些事情不要太执著。破了我相,再破了法相,这就是菩萨的境界,最后连空相也去掉,空执也去了,人我四相、空相,全都破了,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多诵经有非常非常大的益处,能让我们开智慧,能够看透世界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去除烦恼。
23.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4. 人生苦短,行走在人生路上,匆匆而又忙忙,跌跌而又撞撞,奔波而又小心,劳累而又费心,一生,留下什么,又得到什么。细想,活着,就该尽力活好,一定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想开、看淡,放松,人不可太精,事不可太勤,不要累人、累己、累心。
25. 不毁谤同道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26. 用「心」听话听别人说话时,要以说话人的心态聆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聆听;听老年人的话,用老年人的心态聆听--即得人事圆融
27. 注重礼仪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态。
28. 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29.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30. 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启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31.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2. 启发自我觉性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33. 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4. 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35. 我们付出爱心,就会感到满足,而不是等待别人的爱。
36. 人生的境界,说到底,是心灵的境界。若心乱神迷,无论我们走多远,皆难以捕捉人生的本象,难以领略有韵致的风景。唯有心灵的安静,方能铸就人性的优雅。这种安静,是得失后的平和,是诱惑时的恬淡,是困苦中的从容,是微笑面对这个混浊的世界,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37. 心包太虚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38. 不伤害别人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39. 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40. 佛法当中的善因,主要是指十善,而十善主要在于我们的动机必须是善因。例如第一个不杀生,主要指的是不要有杀生的动机。我们要让自心变得寂静、调柔,不再让烦恼作主。做得到这样,就是向善。外在的装模作样、花言巧语,并不是真正的善。这是为什麽十善都会强调动机,它指的是心态的转变。
41.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42. 真善无贪人之所以虚伪,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43. 古人云:福祸无门,惟人所召;佛教云:有因必有果。我们无论是福是祸,都是因为我们的业力召感,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我们当下无论是自己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感受,是苦的还是乐的,都是我们过去种的种子,现在的果报。因此,要想人生活得幸福、美满、快乐,就要多种善的种子。
44.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5. 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46. 意指世间万物有种种生灭变化,存在的只是一个个过程片段,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脱离其他外界条件和关系而独立存在,一切事物表现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是真正了解的,正是所谓的一切皆流,无物永驻,这其实是佛法中“空”的一个概念。
47.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8.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49.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50. 时间成就一切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51. 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52.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5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54.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55.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央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56.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57.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58. 生活中,当我们被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地去解释,白也会黑。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无端的攻击没有必要去理会,事情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
59. 你把幸福捧在手里,看似微不足道,可是一旦放手,你便会后悔不迭。
60. 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
61.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62. 造福人群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萨的精神造福人群。
6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6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65. 忍让,第一次叫气度,第二次是宽容,第三次就变成了软弱。
66. 以宽谅代替埋怨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6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68. 1静,所以优雅。优雅是一种淡然的美,是一个人内心美的外露。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渴望优雅的生活,却常常在现实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要想找回自己,做一个优雅从容的人,只有先稳下来,静下来,学会宽容、仁爱、温和、谦恭。人生,因静而从容,因从容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