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3 09:02 5
国都欢歌,红旗下共成长;爱国心浓,童绘画福——国都手抄报。午后手抄报:墨香飘逸,龙舟竞渡,午后情韵浓。
1. 赛龙舟源于战国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并驱散江中之鱼。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 塞艾草和挂艾叶: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挂艾叶和塞艾草。艾叶被认为有驱邪和保护作用,人们相信挂艾叶可以驱除邪气,保佑平安健康。
3. 国庆假期,乐此不疲。
4.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5. 到了公园门口,我们下了车,没想到大雨倾盆,我们只好在收费站旁边躲雨。等雨停了,我们的肚子也都饿了,外婆见山路很划,就叫我们回去。
6.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7. 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
8. 国庆节,祝你有美洋洋的心情,尽享懒洋洋的时光。
9.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食俗。全国各地的端午节粽子味道各异,但是大家公认的美味就是的“五芳斋”粽子。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
10.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11. 粽子食用: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粽子,它是用糯米、豆沙、肉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者艾叶中,蒸煮而成的。粽子有各种口味和做法,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特色。
12.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13.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习俗。
14. 祝国庆节充满笑意,幸福开心又甜蜜!
15.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16. 习俗活动:除了龙舟竞渡,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习俗活动,比如戴香囊、编草人、风筝比赛等,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端午节既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时刻。
17. 祝你长假七天乐常在,福运国庆笑开怀。
18.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还看到了无边的大海,海边挺着无数轮船,每只船上都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红色的`龙,使我们眼花缭乱。
19. 每到端午节来临前几天,大人们便会给孩子们准备各式各样的女红饰物,有各色彩线拧成的“花花绳”,有绣了“五毒”的肚兜儿,看的是五彩丝线做的“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据说戴了可以辟邪。伴随着这些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饰物的,是一个白娘子与许仙的美丽故事。孩子们喜欢上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生怕这样的“辟邪物”会将白娘子给“辟”了去。大人们总是解释说,白娘子是千年修炼,这些物件是降不住她的。大人们又拿了雄黄酒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搽,许多孩子说啥也不肯涂雄黄,他们知道白娘子最怕雄黄了,他们真心喜欢那个“弃黄冠携青妹佩剑云游……
20. 于是我们大家就去我的家乡“巴曹”的一座公园玩,虽然车上人很多很挤,但是我们大家都很愉快。
21.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22. 为了纪念屈原的牺牲和表达对他的崇敬,端午节作为国家的传统节日被设立。在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以及进行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怀念屈原和表达对他的敬意,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平安健康的祝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3. 这个国庆节我去了宜宾、自贡还有大足石刻。宜宾有李庄,李庄有三白:白酒、白糕、白肉。有家的白肉是参加欢乐中国行的李庄白肉,吃起来肥而不腻。宜宾还有国际4a级景区蜀南竹海。
24. 屈原对于国家的痛苦和失望,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于贵族腐败的批评。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没有改变现实,他感到绝望,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
25. 国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在这一天,国旗与太阳一同冉冉升起,国歌谱写了中国新的命运!毛泽东主席站在主席台上,台下站着三十万人,毛主席激动地宣布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
26. 当屈原的崇敬者得知他的死讯时,纷纷划船出去搜寻他的尸体,并投食饭团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还敲击竹竿和击鼓吓赶鱼虾,并划船在江中来回寻找屈原。这就是后来形成了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27. 国庆将至,清歌飞扬,欢欣鼓舞喜洋洋。
28.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9.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30.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31. 祝福祖国永昌盛,祝福朋友乐逍遥。
32. 提前祝你国庆吉祥,合家安康,美好日子万年长。
33. 祝你乐享国庆长假,从此永无烦恼!
34. 朋友,祝你国庆节快乐,事事如愿!
35.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36.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37.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38. 龙舟竞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龙舟竞赛。人们会组织龙舟队伍,在江河湖海中划龙舟,以纪念救援投江的屈原。划龙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
39.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40. 于是我们就去镇上吃饭,菜很丰盛,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饭,我们就又坐车回来了。
41.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42. 国庆节了,祝愿你百事可乐,万事如意!
43.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44. 国庆佳节,愿幸福住进你心上。
45. 祝你十一欢欢乐乐过,幸幸福福一辈子。
46.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47.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48.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了更了解端午节的文化传统我们制作手抄报的时候要搜集很多资料。
49. 端午习俗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高潮。除了南湖群龙飞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外,民间还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悬钟馗、跳钟馗舞、关帝画像、写“王”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形成嘉兴端午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