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3 02:44 5
——开启思维之旅,探索集合之美
1. 五、教学措施:
2. (1)函数的性质(2课时)
3. 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必要的练习督促。学完一周后,个人总结归纳,小组互相检查,以“兵教兵、兵管兵”的形式进行四清。教师可以采用周练、章练、月考形式对学生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4. 学生知识落实不到位,教师教学事倍功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 第一学段:数学必修3;
6. (
7. 高二联考平均成绩理科与市内国示高中相比相差不得超过3分,文科要高于5分,入围人数要达到年级的平均水平。
8. 准备参加5月份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活动,积极安排年轻老师参加数学教学竞赛工作。
9. 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10. 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实,守住底线,这是复习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准确定位。精选、精编例题、习题,强调基础性、典型性,注意参考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做到不偏、不漏、不怪,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1. 导数(4课时)
12. (2)总和问题(2课时)
13. 重视复习阶段的长短性安排-------分层要求、科学合理、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14. 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习,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15. 上学期年级组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对数、理、化、英进行了倾斜,练习和复习时间相对较多。
16. 第一阶段为复习的主要阶段,直接对复习的质量起基础性作用。复习的原则是“全面性,基础性”。要求“抓本务实、夯实三基、全面复习、单元过关”。
17. 在教学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18. 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竞赛班的教学进度要加快,教学难度要有所降低,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9.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20. 教研组活动有明显成效。对高三教研活动,要有课题、有方向,统一教学进度,尤其是对高考方向的把握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21. 文科完成选修4-5。
22. 练习应有针对性、时效性和使能力得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对资料上的不切实际的练习应大胆删减,不浪费时间在大量机械、重复、烦琐、无效的运算上。注重练习的创新和实践意义。
23. 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在本学期拟订以下目标和措施。其具体目标如下:
24. 六、教学进度安排
25. 总之,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搞好复习,为高考复习打好基础。
26. (1)教学目标不清,忽视对大纲考纲的研究。大纲要求学科知识的四个层次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有些教师根本没有认真研究大纲,从而给学生学习造成盲目导向:高考仅需要了解的内容学生却在那里深挖狠挖,而需要掌握的内容却只了解一点皮毛。
27. 该计划旨在发现、培养和选拔在特定领域或学科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人才,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提供专门的培养和支持措施,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28. 做好每一次阶段性的考试工作,考前认真准备,阅卷客观公正,客观评价教学质量。
29. 注意20xx年高考的导向:注重能力考查,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
30. 精批细改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31. 二、教学目标:
32. 3月份,文科完成选修1-1和选修3-
33. 本年级学生由25个班分成10个文科班和15个理科班,学生构成进行了重新组合。
34. 三、主要问题
35. 重视信息交流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36. 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初上高三教师不注意分析近年高考命题常考考点和新动向,甚至今年哪些考点考和考到什么程度都不清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7. 函数、方程、不等式;(3月19日)
38. 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情况和各单元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9. 二、三轮复习混淆不清,必要的专题讲座不能可有可无。
40. 回归课本
4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培养和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优秀人才而设立的一项计划。
42. 三、备好每堂课
43. 教学中要注重文理学科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