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2 13:57 5
1.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2. 依照新课程标准,搞好体育课改活动在教学中,要全面开展体育课改活动。在体育课中要有新的理念,要有创新意识,在上好平时家常课的同时,还要上一堂课改实验课,力求有新意。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且每位任课教师都要交一份详细的教案和教学设计,逐步使我校的体育课正规化。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身心和谐地发展。
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法一纲要”为指针,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新课程方案为准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注重实际,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深化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
4. 跳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改进跳高和跳远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和爆发力。
5. 今年我校将继续去年的体育领导小组,使体育工作管理形成网络化。即校长体育分管校长分管教导体育教研组长各体育教师各班班主任和学生。实行各级逐步下达计划,再实施,最后总结的工作流程。在工作中不断调整管理体系,力争使今年的体育管理工作做到了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
6. 组织9年级 毕业 班进行体育中考的模拟测试。
7. 认真组织落实课堂常规教学要求,完善课堂纪律要求,建立具有我校体育工作特色的体育教学。
8. (
9. 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组织措施等。
10. 教材的重点是以游戏教材,应突出课堂上练的教学方法,难点是队列队形的基本动作,使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方法,但是对于一年级来说是比较难做的,可采用直观教学,利用互相帮助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突破这一难点教材。
11. 学习起跑运动技术 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跑:蹲踞式起跑 身体素质练习
12. 互相听课,提高教学质量,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13. 体育工作具体安排情况:
14. 抓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课外体育活动要合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灵活、自由的运动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可以班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因地制宜地开展。班主任要负责领导、教育,由学生干部负责组织,也可由少数体育爱好者自愿组织活动。学校教务人员要经常检查,协调解决活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些活动应把达标活动、课外运动和体育竞赛结合起来。在内容方面,坚持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同时在安排时要注意场地、器材合理分配,并有防止伤害事故的措施。
15. 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导,建立符合"树德广才"办学指导思想的、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质,以美育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6. 了解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耐久跑(测试) 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17. 学校教务处:严格遵循人体活动规律和场地容量的规定,科学地排课,并严格控制教师自行调课的现象,教务处应有对教师检查教案的权利并做记录,以备在对教师年终考评时提用。
18.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9. 20xx年以前、后分别以旧、新大纲为纲,在教研组组织下,以备课组为单位,制定年度、学期教学计划,并在教研组备案同时交教务处备案。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和教务处对体育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控。
20. 根据学年、每周授课时数和季节规律,分配好两个学期的内容。
21. 教学难点:体操技术;蹲式跳远
22.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市教研室精神,使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结合本校学生身体素质的状况,采用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培养体格健康,具有竞争力的学生。
23. 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24.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每一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做到专时专用。
25.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与德智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26. 最后一次课进行终结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进步程度和简单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
27. 综上所述是我在新学期的工作,学习计划制定的虽然简单了一些,但我个人认为,有很多事情与问题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并要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的,在工作计划中不一定十分全面的写进去。所以,唯有努力才是做好工作与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我现有的工作,我会很珍惜,也有信心把它干好,力争发挥最高水平,把体育教学贯穿到底。同时也谢谢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
28. 通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秀、良好、及格、仍需努力四个层次:
29. 四、教学重难点:
30. 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
31. 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
32. (二)单元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33. 利用正确示范和多中诱导方法来促进技能的掌握
34. 、做好一年一次的达标工作,做好登记、分析和总结工作。达标的项目:10米4、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掷实心球、1分钟仰卧起坐。
35. 一年级持轻物掷远单元教学计划(示例略)
36. 逐步探索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校园体育工作条例》。
37. 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所学、有所展、有所用。
38. 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9. 17周:球类、自选项目
40. 六、教学难点
41.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
42. 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能正确的对侍集体的成与败,具有组织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胜不骄,败不妥,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作风。
43. 二、课程设置
44. 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45. 指导思想学校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育人第一”的宗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体育课改教研活动,努力施行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来强化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身心健康和协调发展。
46. 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7. 根据体育活动的技术规律和教委关于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建议课与课之间、与体育锻炼课之间、活动课之间有天数上的间隔。
48.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49. 六、课时安排:
50. 增强学生体质,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51. 日常管理监控:在教研组会决议下,由备课组长分管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并在下一周教研组会上在组上汇报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填写
52. (一)几点说明
53. 体操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队列和体操队型动作质量,学会滚翻、分腿腾越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勇敢、刻苦顽强的拼搏精神。
54. 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55. 总之,本学期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丰富资源。实现教师实实学习,处处学习,高效率学习,真正把校本研修变成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
56. 9—10周:篮球、足球
57. 群众性的竞赛活动: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是由各个年级任课体育教师征求学生意见、提出学期竞赛活动方按、年级组配合、分管体育领导同意后进行的活动。活动中体育教师帮助和配合学生骨干组织各个体育项目的活动。如:
58. B田径代表队:田径运动项目,是我校获四川"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重要项目之一,教练由陈红戈、金仁杰、姚曦(获成都市体育局颁发的,田径教练员资格证),分别担任跑、跳、投各单项的田径训练工作。训练时间为每周二(
59.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60. 20__年春学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能力素质提高为本位,以全国、省、市职教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作为准绳,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的改革,推广实施《国家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拓进取,努力使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61. 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的内容。
62. 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63. 全面锻炼,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64. 四、学习目标:
65. 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 教育 ”新课标,把“生活教育”的理念渗入到新课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66.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67. 广播操比赛
68. 根据课的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采取合理的课型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练习为主。
69. 学期、年度管理监控:由分管体育工作校长全面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利用教研组会时间查看教师教案,并抽时间观看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与体育教研组长一起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并全力支持体育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