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4 03:35 7
读罢,心潮澎湃。千古风流人物,今又如何?且看阳明先生如何以心为剑,横扫千军,书写一代传奇。
1.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2.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
3. 无论是对理想还有生活从未绝望过。
4. 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5.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时刻要光明自己的良知。
6. 古来就有希望亲民的人,然而由于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琐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权谋智术上,从而没有了真诚的仁爱恻隐之心。春秋五霸这些功利之徒就是这样的。
7. 从磨难中得到了真谛,人只要时刻格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8. 不要在顺境中磨灭了智慧、意志与内心的满腔热血。
9. 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10. 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坚持到底,所以我们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11. 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
12. 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
13.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4. 如果良知是太阳,那么七情就是浮云。太阳是移动的,不可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天空即使布满乌云,可你还是能看得清,这就是良知的妙用。而这妙用无非是掌握一个度罢了。按你所说的,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云了么?
15. 批评、指责、抱怨,都是我们疯狂生长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联合作怪。
16. 若自己的确清白方正,纵然世人都毁谤他,又不能说倒他,能将他怎么样?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损坏太阳的光辉?若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而内心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
17. 遭受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要强烈控制自己的情绪。
18. 要做到自信,必须时刻光明你的良知,让它拥有道德和智慧。
19. 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炼自己的心志,磨砺自己的心境。
2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1. 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22. 只要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3. 一个情绪总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2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5. 每天睡觉前或休息时翻几页,让你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26.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太在意。
27. 只有调整心态,才能解除痛苦,享受幸福。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28.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一观点完全纠正了朱熹的知行观。
29.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
30. 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31. 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从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提高道德人格,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统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32. 现代人缺乏的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把道德知识付诸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和书本上,而应该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
33. 王阳明知行合一,对于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4.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根据我们设计分公司今年的经营数据分析,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付款比较慢。
35. 对我们来说,要把工作中积累的好思想、好思想、好经验转化为实际效果,产生实际效果。我们应该尽量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收款率。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
36. 要勤于积累、多做、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提炼、创新,不断形成促进公司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真正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
37.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大家庭的一员,要发扬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坚持卓越,追求好的开始、好的结果,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
38.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了,一是没有坚持每天晚上看,二是这本书篇幅的确有点长而且有些枯燥。由于这本书并不是像《解忧杂货店》之类的小说一样比较有趣,所以看时总是感到头疼不想看,所以看到一半就又想看其他的书了,因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39. 书中王明阳从小就聪颖,在很小时就励志要成为圣人,年轻时酷爱兵法并热爱哲学“儒释道”渴望通过他的哲学思想和兵法建功立业成为像孔子,朱熹一样的圣人,但是现实并不如人愿,王明阳虽然考取得功名但并没有受到朝廷得重用,由于皇帝朱厚照昏庸无能,朝廷宦官当道,朝廷有良知的大臣都上书劝皇帝朱厚照远离宦官刘瑾等,王明阳也不例外,最后落得被刘瑾等人的报复,被被罚到国家边界,荒芜人烟并且有毒虫猛兽的龙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他赶到原始森林让他自生自灭。这是王明阳人生的最低谷时期一个拥有梦想成为圣人的王明阳落得生死堪忧,更不用谈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了。这时不抱什么希望的王明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切,由于读儒家朱熹的“格物、致知”经过三天的“格竹子”事件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不以为然,认为什么道理都是通过外界思考学习得来的是有问题的,例如竹子有什么道理?并且什么东西都要明白他的道理显然会很累。佛家思想他又放不下自己的父母而成仙,总之王明阳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并对其他思想深感迷惑,就在对过往的反省中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突然领悟到“致良知”并把自己的思想称之为“心学”。“心学”认为所有的道理都不是从外界得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得来的,例如孝顺父母,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是每个人孝顺父母都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知道孝顺父母。龙场悟道后,王明阳就开始像孔子一样讲学,从龙场开始慢慢的名气开始大了起来,最后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幸运的是王明阳被另一位出色的兵部尚书王琼所重视,在王琼的帮助下,王明阳想建功立业的梦想忠于实现,利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剿土匪,灭造反”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王明阳并没有受到奖赏,最后到死连新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可以说王明阳的一生绚丽但悲催的,绚丽的是拥有众多的“心学”粉丝和为朝廷建功立业,悲催的是即使为朝廷建功立业但朝廷并不买账。
40. 作为一个现代的人来看这本书而言仍有借鉴意义,王明阳的“心学”并非完美无缺,在做人做事本着一颗忠于自己内心和良知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扰是一种很好的心态,我非常赞同。而知行合一则是强调做任何事不要本着知道就可以了,必须要身体力行去做到是“知行合一”不能想众多佛学一样空想不做。也不能做与自己内心和良知不符的事否则就是知行不一。
41. 看完后我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指“知识”而是指“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求人应该按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情。因为王明阳是继朱熹之后的儒家又一位圣人所以王明阳的思想就属于儒家思想了,但是在我看《乔布斯传》和《李开复自传》时读到的一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不要被教条所束缚,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任何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句话用李开复老师的话就是《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而这句话的来源是日本的一位佛教禅师告诉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并对乔布斯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对李开复也是一样,李开复当年在美国谷歌担任中国区域董事长将中国的谷歌搜索业务从零做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当合同到期后,谷歌CEO给他更好的机会和薪资时他却坚决的委婉拒绝t了,因为他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更多的的中国年轻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正是由于他回想起了这句话然后忠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选择创业。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很纠结,王明阳的“知行合一”和日本禅师讲的“追随我心”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到底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佛家思想呢,或者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交叉部分?或许由于王明阳本来就受众多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只是一种融合思想但他称自己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但有一点是真实的就是他们都在做决定是都采用了“知行合一”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坚定不移的实行。
42. 由于在近几年较喜欢看,哲学类和自传类的书籍,刚好这本书即使自传又是哲学,所以我也不知道怎样去评价,但是在自己看过的自传中有两类自传,一种是自己给自己写的自传,这类自传比较有趣味例如《李开复自传》就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写的非常真实和有趣,另一类自传就是由他人代写的例如我看过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乔布斯传记》加上这一本《知行合一王明阳》,这类自传就缺少了生动和趣味性,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多了很多客观性,自己给自己写的自传往往都不会写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人代写就能很客观去写出自传人物的不足,例如本书中王明阳虽是圣贤但是家里的人际关系却处理得非常糟糕。
43. 最后我想说的是知行合一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环境而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又有多少呢?但求自己看完书后能多一点忠于自己的内心和多行动。
44. 这书是以故事为主导的传体。但作者一下把王阳明捧到前无古人的高度,这是作者不顾事实,一下又把王阳明贬到地下,一文不值,这也是不顾事实。作者的心学可修偏了。王阳明是个了不起的人,尽管我不同意他的学说的主要和关键部分,但不影响他在黑暗的明朝为百姓发光,成为黑暗中的光明。如果不看他心学的精髓或作者说的什么终极真理,其他部分很多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他说的要凭良知做事,不能将犹豫思考后的趋利感受认作良知,要学习知识,并断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知的光明。但这些之外,导致这学说成为异端甚至罪犯无罪辩护依据的是,无政府主义,唯心主义,这些让心学变为私欲邪道的开脱和教唆犯。他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心里就有天理,心的感受就是天理良知,且不需外求,不用借助外力就自知良知天理,不需要像外人学习,心的第一感受就是真理 ,不用听别人的,与自己心的感受不符的都是错误的,没有人可以支配自己,自己的心是主宰自然甚至天地神鬼的,人人都是圣人。人一出生就是,就天然不需要学习就自始知道天理良知。凡事问心就行。验证的方法是任何事心里第一个直觉感受就是天理良知了,照着做就不会错。。。这些才是他的精髓诀窍。但显而易见这些錯的太离谱,这些对天生就是真圣人的来说还差不多,但哪有自小不学习的呢。他居然说打仗有良知就能赢,不用学兵法。他弟子听闻说那我就可以领兵打仗去了。他又说没那么容易,要不停的在事上练…这就是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玄乎其神。因为王自己也有重要的内心矛盾,一直没有解决,他是个三心二意的人,立场不坚定也不愿承认失败和否定自己不行。虽然这对我还比较简单。哈哈。他一会佛一会道一会儒,最后修儒,一方面是他建功立业心太强,功名心放不下。另一方面是他的家风很好,祖上传下来就是以良知办事。最后他为了功名钱上了科举入了儒派。不过他自始用道教方法修身养性 这也是祖传的爱好,但要命的是一直吃丹。他想得道成仙得不了,对老道长二十年前的预言说二十年后还会再见及指教接受了,可二十年后见到道长却毫无好奇心,无法理解。我肯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让道长说怎么一见面就知二十年后一切及运数。求知了还可以记录下来给今天的我们看嘛。这可看出他求道心不死,以致后来多次公开否定道佛,却暗里修用。矛盾的两面派。最后我认为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有能力的好人。愿他的轮回总有得到正解和正果的时候[微笑]
45.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46.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47.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