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明史精华》一读再读,明史脉络尽在掌握! 《明朝那些事儿》深度解读,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面书号 2025-02-23 19:14 7


历史长河,浩瀚璀璨。在探寻过去的足迹中,我们如同穿梭时空的旅人,与历史人物对话,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今日,让我们携手翻开与,一同沉浸在历史的海洋,捕捉历史的脉络,体会历史的温度。

1.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2.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3. 皇子在万妃身边生活过一段不短的时间(自皇子四月进宫,到十一月正式立为太子,之后才开始和宪宗的亲生母亲周太后生活“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以儿付我。太子遂居仁寿。”),至少有七个月之久。其

4. 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5.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6. 这分明是瞎掰,因为成化六年时,宪宗第二个儿子朱佑极可正活得好着呢,人家张敏怎么可能说宪宗没儿子?接着《明史纪太后传》继续编造说:张敏后来偷偷将孝宗藏起来养大,六年后(成化十一年)将这事告诉了宪宗,张敏觉着自己六年前违背了万贵妃将孩子淹死的命令,现在事情讲出来了,万贵妃必定会追斩他,就吓得吞金自杀了(亦吞金死),其实人家张敏这一直受宠于宪宗,活到成化二十一年才因病去世,哪儿有什么吞金自杀的事儿。明史中这个关于纪妃的传奇段子虽然假得不能再假,但遗憾的是,它在当代却被当作历史,广泛地出现在关于明朝成化年间的著作、影视、文艺作品中。

7. 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

8. 比对清朝人所写《明史》和《明实录》中关于万贵妃的记载,清朝《明史万贵妃传》中的内容是从我前面所说的,明朝《明实录中的宪宗实录》中抄来的,文字基本上都一致。

9. 1如果万贵妃这样做,明摆着是在做掉大明王朝继承人,这对封建王朝来说,绝对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就算宪宗有多宠她,对这种事儿也不会容忍,况且宫内还有钱太后和周太后在,有明一代,皇太后在后宫地位相当崇高。钱太后成化四年去世,宪宗母亲周太后比宪宗活得还长,就算她们其它事不管,这种有关国本的大事不可能袖手旁观,更何况周太后一向就厌恶万贞儿。

10. 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11. 熹宗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12. 从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举,再经过十余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他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平步青云,也曾被人排挤,身陷牢狱,几乎性命不保。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一直在磨练着他。

13. 在这本书中,还写了许多迷团,如,建文帝之谜,明仁宗之谜等。作者以独特的想法写出了他的推理,让人感到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14. 也正是在这一天天地磨练中,他逐渐变得坚毅,逐渐变得强大。

15.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16. 明末有个学者叫“毛奇龄”,他曾写了本名为《胜朝彤史拾遗记》的明朝野史,这两项指控都在里边,连文字都几乎一样。原来,清朝初年开始修《明史》时,请了毛先生出来做编修的工作,他就将自己先前野史的内容,不管真假,顺手抄了进去。

17.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18.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19.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

20. 昭宗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历

21. ,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顶头上司正是邝野。

22. 虽然没有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是被一个天资平凡的人感动了——杨涟,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人,当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杨涟的绝密遗书和绝笔还有素不相识、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监狱看守不顾生死、不顾地狱的折磨留存,寻找机会昭示天下的时候,我真的流泪了,我知道不管多残酷,高尚的操守终能唤醒良知!

23. 还有很多,王守仁、张居正、高拱、杨廷和、李东阳、杨一清、姚广孝……

24.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

25.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26. 读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觉能让人记住的可圈可点、才华横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将明显少了,不是作者的写作枯竭,而是——真的没有了,明末那些像杨一清、李东阳、徐阶、张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资平庸要么历练尚浅,况且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黑暗:作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贤等的素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低。没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妖风肆虐、黑暗无比的时代明哲保身、肩负重任,几乎,是不可能的。

27.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

28.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29.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30.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作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31.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32. 这套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入浅出。比如说在讲朱元璋废除丞相时,书中提到了分权制衡理论,这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理论,经过作者简单的比喻而变得非常易懂。作者把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比作拔河,他们分别向自己的方向拉。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于是大臣的力量遭到了大大的削弱,原本平衡的力量遭到了破坏。朱元璋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并宣布他们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这样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出来,又清晰又透彻。

33. 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把生命中的磨难视作宝贵的财富,正是它们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坚强了我们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面对困难和失败,我们要勇于调整心态,让自己的内心更坚强,永不言弃,一路走来,你会发现收获很多。

34. 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35. 万妃对皇子还不错。我想说的是,如果万贵妃真的想伤害她们母子,去害日夜都在身边,年仅六岁,什么都还不懂的皇子岂不更方便,若做掉皇子,那就是斩草除根,没仇报。为何舍近求远,去害在宪宗眼里即没地位,身体又坏的一塌糊涂的纪妃,你说对吗?

36. 宣宗章皇帝 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37. 成祖文皇帝 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乐

38.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39.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可以看到,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40. 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41.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42. 天启年间,太乱。书中的几句对现实的细节描写真的让我毛骨悚然:某财主故意杀人,七品县官判其死罪,财主找关系,此人是魏忠贤之流,索要一万两,财主予之,附加条件因知县判刑,杀知县,允。没有天理了……庆幸自己没活在那个时候。

43.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44.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45. 那么战呢,说说豪言壮语自然容易,但瓦剌攻来的时候,用语言是不可能退敌的。万一要是指挥失误,大明王朝有可能毁于一旦。

46.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47. 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48. 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49.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估计于谦会熬到邝野退休,并接替他的位置,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50.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51.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52.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53. 思宗烈皇帝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54.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55.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56.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57.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58. ,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59.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60. 在这十九年中,于谦巡抚山西、河南一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为难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61. 这套书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的,是由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组成的,是由人间各种简单又复杂的情感组成的。读这套书时,你会感动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62.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63. 元末大乱,太祖朱元璋起於草莽,削平群雄,北逐鞑虏,即皇帝位,建号大明,都南京。其后燕王棣篡位,建文帝不知所终。棣迁都北京。修大典,鋳洪钟;五征沙漠,七下西洋,外夷宾服。仁宣二帝,宁邦守土,一时之盛世。英宗以降,阉宦专权,国势日衰;孝宗践祚,亲贤臣,远小人,一时中兴。世宗之后,帝主怠政,士子结党,朝政不纲。终再丧天下於北虏。江南至岭南宗室相继而起,皆不久有。昭宗嗣於广东,力支十有五年,崩。明遂亡。自太祖至昭宗,纪统二百九十三年,王天下二百七十六年,传世十有九帝。疆土盛时,「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万零九百四里。」

64. 英宗睿皇帝 朱祁镇 1457年-1464年 天顺

65. 如果我们细读一下《明史纪太后传》,你会发现,其中净是胡扯。比如文中说:“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意思是,(成化六年)孝宗出生,(万贵妃)命令太监张敏将婴儿淹死,张敏吃惊地说‘皇帝还没有儿子呢,怎能这样做!?

66.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写史的书,但实际上这套书写的是人性,是人心。作者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因此从这套书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丑美。观古思今,人性相通,读明代之人物,思今世之人性,这是这套书第一个不同于其他史书之处。

67. 书中人物很多,有励精图治的永乐皇帝朱棣,临危不惧的杨缚,足智多谋的杨荣,奸诈狡猾的王振等。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于谦,他聪明机智,敢于与坏人做斗争,面对百姓,他满腔热血,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就是在刑场上,他仍然不怕,还作诗一首,这首诗就是《石灰吟》,他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最瞧不起的是卖国贼喜宁,当他被抓时,竟然投降了敌人,还大言不惭地让也先(也先是个蒙古首领)当皇帝,最后还是被自己的祖国的人杀了,他真让人瞧不起,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所有背叛祖国的人,都会被祖国背叛。

68.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人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人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69. 像杨士奇、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于谦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于谦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70. 安宗简皇帝 朱由嵩 1644年 弘光

71. 但是,清朝人在《明史万贵妃传》里头增加了两项对她非常严重的指控:第

72. 朱元璋死后,继承他皇位的孙子朱标的儿子继承了皇位,他的名字叫朱文,我个人认为他没有任何军事才能,他一继承皇位,让他叔叔朱棣这个在军中长大,还曾经和徐达李文忠等开国名将身上学有所成的人,朱棣再加上老和尚道眼的辅佐,让朱棣一举拿下明朝,成为皇帝。我觉得朱元璋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这应该是因为他对朱标的喜爱,他想让朱标继承皇位,朱标的死让他颇感意外,于是他就糊里糊涂定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太子。朱元璋是元朝的开国皇帝称洪武大帝,朱允文孝文帝是明朝第二皇帝,我觉得朱棣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有野心要吞并天下,另一方面他认为朱允文无法治理好天下,等朱允文去世天下已经大乱,那时候他自己也许性命不保,所以他才篡位。

73. 我觉得不仅是研究历史的人应该读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不同职业的人也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还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有热血小说的影子,激励我们努力。

74. 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75.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体会到历史是很有趣的,让我更为我的祖国有如此精彩高兴,自豪,希望大家以后更加喜爱历史。

76.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

77. 《宪宗实录》中指责万贵妃部分有四项,我引用如下,并简作评论:

78. 如果我们用于慎行从老太监那里听来,诽谤万贵妃的原文,比照清朝人编写的《明史》中关于万贵妃的原文,不难看出,根本是如出一辙。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古人竟然如此不辨真伪地抄法,真叫你大开眼界,看来,今天学术界抄袭剽窃成风,不过是在继承传统而已。

79.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80. 明六已经是才子当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风格不改,幽默、耍宝、充满智慧,虽然已经没有初次拜读明一的惊艳,没有其后五部的叹为观止,但是出于对明朝系列发自肺腑的喜爱,还是对明六充满赞赏,对作者充满钦佩。

81. 所以英雄这个称号,并不单单属于那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82.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83.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人似乎很有背景。

84.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85.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86. 当然,当时的于谦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87.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我对于谦的评价。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来,有几位能出其右者?我们理应牢记这个名字,记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书生之力,披甲上阵,力挫来犯之敌。

88.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