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传统佳肴,节日味浓

面书号 2025-02-22 09:08 5


在古老的时光里,有一本名为的传世佳肴。它记录着无数节日的味蕾记忆,将端午节的浓郁韵味娓娓道来。今日,就让我们翻开这本手册,一同探寻那些流传千年的端午美食佳话。

1. 武陵沅湘一带竞渡活动如上所述,其特点气势磅礴,船大人多,风格粗犷豪迈。而杭州西湖中龙舟竞渡则另具特色。吴地习俗称呼龙舟竞渡为划龙船。《清嘉录》记载: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不过西湖龙船形制及划法却另有很多讲究。在龙船中舱伏有鼓吹手,两旁划桨十六,俗称其人为划手;在船头有一位篙师,手执长钩立于船头,叫档头篙;在头亭之上,还要选长相端庄漂亮的小孩,装扮台阁故事,俗称为龙头太子;船尾高丈许,牵有彩绳,令儿童在上面化装扮成独占鳖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贵妃醉酒等戏剧人物造型。有竞渡龙船,也有画舫游艇供游客观龙船比赛。在正式比赛前数日,就开始祀神并在水中演练,称作下水;上岸后送神称作拔龙头。当头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带叶竹竿插树桥头,为来年出龙认色,作好准备工作。

2.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3.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4. 八送标者。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标又分有鱼标、鸭标、和铁标。

5. 薛能

6. 2 、拜年

7. 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8.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9. 穹旻,虚徐接建寅。

10.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戴叔伦

12. 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

13.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据《闽越搜奇谈》云:闽地在五日,还以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风俗称作画额。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葛洪《抱朴子˙仙药篇》已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解释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可主治百虫毒、蛇虺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我们祖先用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视端午用雄黄防毒虫,所以,《白蛇传》的故事及戏剧中,才有白蛇端午饮雄黄酒显原形的情节。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

14. 唐玄宗时端午娱乐活动别出心裁。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因为小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这本是宫中游戏,后来传遍长安都城,一时都仿效之,射粉团成了端午节一种风俗。射粉团作为一种游戏尚可言,唐玄宗在五月五日端午佳节有些作为就令人难以启齿了。有一年端午,他与杨贵妃避暑于兴庆宫,昼寝于池畔的水殿中,一群宫妃嫔女倚栏观水中雌雄鸳鸯游戏,而唐玄宗拥搂着贵妃在绡帐内对宫嫔们说:尔等爱水中鸳鸯,争如我被底鸳鸯!由此也可看出宫廷节日生活风俗的另一面。

15. 节日期间,白族人民有耍灯龙、舞狮子、跳舞蹈等传统文娱节目。

16. 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

17.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18. 晚上到了祖父母家。家里亲戚几乎都来了。奶奶乐呵呵地将平时都不用的大圆桌搬出来,烧了许多菜,摆了满满的一桌。年夜饭,估摸便该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了罢。吃罢,一家人便坐在一起闲聊,等着看春节晚会。十二点整,便上阳台放炮。窗外如同白昼一般,灯火通明,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

19.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20.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苏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诗中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挂天师像、作泥天师人,这些活动很明显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此外,端午节还刻蒲棒为人形或葫芦形,带在身上避邪。王曾《端午帖子》诗云: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儿则有帛裹蚌粉,缀填以棉絮,佩于身上,可以吸汗气。端午节常食的粽子,此时也花样增多,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多种。从五月一日起家家都准备团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还要祭天。食品中还有一种百头草,是用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皆制成细丝,盐浸晒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讲究。有的还纳入梅子皮内,叫做酿梅。唐代的白粉团,在宋代亦有发展,又叫水团或白团,有的杂以五色,制成人兽花果之状。作工最精者称任滴粉团,为了增其香味,有的还加入麝香。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

21. 年糕

22. 汤圆

23. 祯祥应北极,调燮验平津。

24.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描写当时竞渡情景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鼓发南湖槎,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龙舟竞渡时,箫管奏鸣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乐声、歌笙、桨声、水波声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如储光羲《官庄池观竞渡》诗所写的: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描写唐代龙舟竞渡以张建封《竞渡歌》最为生动,读后如身临其境。

25. 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26. 除夜宿石头驿

27. 贴完,回家洗个澡,换上新年衣裳;若是巧了,遇上本命年了,还得穿件红色的。之后,便去父母双方的老人家拜个早年。走之前,若是晚上天黑前不回家的,就得把每个房间的灯开了。此时的灯,又可讲做“全堂红”,家里说法是,在新年里好让财神上门。

28. 《容斋笔记》记载:唐时五月五日扬州于江心铸镜以进,故国朝翰苑撰端午贴子词多用其事。再参照其他有关资料来看,唐代宫廷确实讲究五月五日铸新镜。《镜龙记》记载:唐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扬州进水中镜一面。镜面直径九寸,青莹耀目,镜背有盘龙纹饰。据进镜官李守泰说:铸此镜时,有一位自称姓龙名护的老人对铸镜工匠吕晖曰:老人解造真龙镜。老人遂入炉所,扃炉三日,后开炉突然不见人,在炉前却获得一素绢,上书: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时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吕晖看后,移炉于扬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时铸成这面宝镜。据说此镜很神,过了七年遇大旱,召来道士叶法善祀镜,镜背上的龙口忽生白气,须臾满殿,甘雨如注。这固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五月五日扬子江心所铸的镜是否有此神奇姑且不论,但唐代确实有此讲究。

29. 诗成始欲吟将看,早是去年牵课中。

30.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31.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32. 5 、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