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19:48 5
开篇
1. 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2. 苔藓毛茸茸搽过油连蹦带跳
3. 出示学习提示
4. 我当小导游:
5. 生:(齐答)想
6. 语言的艺术,
7. 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8. 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9. 再回文本读文
10. 异域风情。
11.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12. 教学准备:
13.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14.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5. 教材的课目编制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本教材的选择组织方面,注重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的需要,描述视觉审美的丰富含意,注意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学习内容的知识综合,利用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知识综合,使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效应得到加强,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也做了一些控制,专业要求力求降低,综合能力则相对具体。本册教材的课目是单元设课,每一课目即为一个单元。教材分为12个单元,各单元后设置了“学生作业”“学习屋”等栏目,既保证了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完整性,又提供了学习的完善和迁移途径,还可根据学校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相关的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开展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
16. 两课时
17. 本班有学生22人,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在上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18. 生:非洲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足以让人满怀赞叹。
19. 生:黑人兄弟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但许多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绿色和彩色。
20. 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设定特定的情境,体现双向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本阶段的重点是“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一至四年级阶段,都强调讲普通话的习惯,在这一学期主要是“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让学生懂得这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高低的表现。学生在表达时,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
21. (教师范读,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22.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23.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24. 生: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25. 欣赏后交流感受。
26. 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灵活的掌握对造型、色彩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渗透人文。
27. 生: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高大的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极为普通的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更为常见的火炬树,绽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烈火,一排是一片落霞。
28. 坚持学习,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即使进行直观教学。
29. 纵横交叉轻快灵活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30. 他们让我感动,
31. 教学课件
32. (
33.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风”的诗歌。(屏幕出示)
34. 教学重点:
35.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美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36. 出示写话要求:
37. 师:他动作灵活──
38. 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39.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40. 整体朗读,熟读成诵(出示填空)
41. 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42. 、学生交流(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
43. 生:老师,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
44. 引导学生们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察学生们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们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45. 本班有学生30人,大多数同学喜欢语文,兴趣较浓,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在课堂上,思维不够灵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较差。虽说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知识面狭窄,不懂得正确积累和运用,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较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所以,在本学期我要努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真正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6. 把下列的诗句写成比喻句
47. 校园东南角花坛里的那棵桂花树真美啊!它高大挺拔,远看它就像_________;它苍翠繁茂,每一片叶子简直就是;那夹杂在叶子间的小花犹如,芳香扑鼻,整个校园都被桂花的香味浸住了。
48. 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寄情与物的写法;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9.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 )的时候,他( ),在()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我们的眼睛( ),不知( )。
50. 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51. 读了这么多次,你有什么发现?
52. 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53. 学习词语
54. 那里的是彩色的,
55. 生:那里骄阳蓝天是彩色的
56. 关注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落实,及时根据课堂教学、学生反馈写好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及叙事,记录好自己的成长档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并在校园博客上与大家分享经验。
57.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58.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59. 生:那耀眼的金灿灿之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蓝得发光,好似透明的蓝宝石。我从“金灿灿、蓝宝石”体会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
60. 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61. (一)识字、写字教学
62. (一)、谈话导入、产生疑问。
63.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64.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65. 口语交际的教学
66. 小组内交流。可采用列表、讨论、对比等方式学
67. 体会风的特点,扩展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仿编诗歌。
68. 师结合此处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69. 二、学情分析:
70.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71. 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2. 有关松鼠的资料
73.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74. 三、教材分析
75.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76. 默读: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的速度,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加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学会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教学时,应给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要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77. 生:一个在课文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78. 二、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79. 出示词语、指名读。
80. 针对书写的生字,可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留有一定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关键是把字写端正,提高书写的速度。
81. 那里的是彩色的。
82. 重点:
83. 本册教材仍然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单元专题。依次是:
84. 生:都是感叹句;
85. 二、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