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春节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传承至今,寓意团圆喜庆

面书号 2025-02-21 13:28 6


春意盎然,古风遗韵,团圆喜悦,传承至今。

1. 第二次,“年”想不能再被响声吓跑了,它想呀想…突然,它急中生智,跑去森林摘了两朵棉花,塞到耳朵里面,它再去了村里,潜进了那个年轻人的家里,那个年轻人大声尖叫,但是“年”塞上棉花没听到,那个年轻人赶紧躲在红被子里,“年”看到了红被子,不一会儿就又逃了。

2. 这个趣味欢乐的春节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3.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4. 每年过春节,我们全家都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过。平时,老家也很冷清,但是过年就不一样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们家就更热闹了,叔叔全家也都回来了,平时不常往来的堂兄弟齐聚一堂,嘻戏打闹,别提有多开心!

5. 初一早上,我们起了个大早,因为爸爸要带我们去”花开了餐厅”以及夜市玩。到了”花开了餐厅”,大家都在外面看歌手唱歌,我却跑去后面可爱动物区;里面有高傲孔雀,还有”可怕”麝香猪呢!调皮我跑去拔草喂麝香猪,喂到一半时,突然,”吼!”一声,宛如宁静天空突然发出一阵响雷,我赶紧跑走,回到爸妈身边。接下来,就是去夜市吃东西啦!吃完“阿灶伯”羊肉汤后,我们就边塞车边开车回家。这次春节过得很有趣,也使我获益良多,让我见识到可爱麝香猪也是很”可怕”。希望下次过春节也可以这么有趣。

6. 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丰盛可口的年夜饭,一边欣赏着精彩绝伦的联欢晚会。大人们举杯畅饮庆祝春节的到来。而我也兴奋地跟他们讲起关于“年”的传说。从前,每到过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就会跑出来吃人,但有人知道它怕红红的和声响大的.东西,于是一到过年,人们就放爆竹,贴春联,这样就把年兽给吓跑了,所以把这个时候就定为“春节”。

7. 太阳就要落山了,所以我们不情愿地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天下来,我们的脚会罢工。我们很累,但我们很开心,很快乐。

8.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9. 我非常非常的喜欢这个春节,我和妹妹希望春节有两年,过也过不完,那该多好啊!

10.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1. 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12. 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13.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

14.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15.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春节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16. 到了春节,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大家都在买年货,如春联、糖果、水果、窗花等,当然还有我们小朋友最爱的`花炮,但是我感觉这些商品都涨价了。商场里人山人海,大家都准备买新衣过年了,到处都是热闹的景象。【WWW.bmRbh.coM 笔墨评语网】

17. 眼看一天就要过去了,我觉得有一件事没干,没错,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看着这精彩的节目,我时不时会笑一笑。

18.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19. 终于到了动物园,进了大门,先来到花园地图,看了看地图,想着怎么去。对了,我们先去看天鹅吧。

20.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21.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22.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23.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24. 春节真是太好玩了, 真想天天都是春节啊!

25.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正要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2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你带给我们多少快乐,我喜欢你!

27. 换完了新衣,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吃早饭了,当然早饭必须是白白的'饺子,饺子的味道让我感到回味无穷,吃完了美味可口的饺子。又到了放鞭炮的时刻了,这火红色的鞭炮看起来不怎样厉害,可是不能小看它,要放起来这声音是噼里啪啦,响彻天边。

28.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29. 第三次,年轻人的衣服湿了,他去点火,刚把衣服脱下来,准备去弄干,突然“年”闯了进来了,它一看到火光,就又逃了。年轻人突然想到了,“年”怕三样东西,一是响声,二是红色,三是火光。人们得知“年”怕这三样东西,就拿着这三样东西去杀“年”。当“年”死了以后,人们就张灯结彩,饮酒摆宴。

30. 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31. “年”,它的样子是尖尖的牙,它的牙像一座座小山,犄角像一个个尖头,它的尾巴像一道道闪电,脚就像武士的装备爪子,它还有一双凶神恶煞的眼睛。

32.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33. 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压岁钱、守岁、祭祀、拜年……

34.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35.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36. 爷爷奶奶穿上新衣看起来像年轻了十岁,看起似乎不像老人。

37.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38. 对于哥哥穿上了新装,显得更加强壮。并且又长高了许多。

39.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

40. 哇!一盘盘美食上桌了,香味让人垂涎三尺。”开动!”在姥姥一声令下,大家迫不及待把香喷喷食物塞到口里。吃完围炉饭后重头戏就是发红包啦!发完红包后,大家边看着电视,边喝着饮料,过了一个快乐除夕夜。

41.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放鞭炮,听说放鞭炮是因为一个关于年兽的传说,年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会出来破坏村庄,抢小孩,但是它惧怕红色的火焰,所以当时人民为了保护庄园,保护小孩不被年兽抢走,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放鞭炮驱赶邪恶的年兽。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记得吃饺子哦,不然会冻掉耳朵的。饺子也像金元宝,吃饺子也喻示着在新的一年能够招财进宝,收获满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祝福新的一年大家都过得美满幸福。红色喻意着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所以过年时到处都是红色,红色的春联、灯笼、还有红色的国旗,到处张灯结彩,可喜庆了!红色让我有两个猜想,一是新的一年生活红火;二是为了驱赶年兽吧!

42.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43. 最让我感动的是骆驼爸爸。喂食的时候,骆驼爸爸总是站在旁边看着骆驼妈妈和孩子吃东西,等到吃饱了再吃。

44. 春节,就是这样来的。

45. 最终到了那个盼望已久的时刻了,当然是发红包了,发压岁钱了,这次的压岁钱是500元,看着这一张张钱,就感到无比兴奋。

46.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47.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48. 途中还看了舞狮和背棍表演,其中我最喜欢舞狮,尤其是狮子在我面前蹭来蹭去,对着我眨眼摇头,调皮的样子简直让人心动。我和身边的孩子碰了一下,就把我们惯坏了。

49. 我吗,穿上新装看起来更加有文化和更帅气了,还有一点点可爱哦。

50.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51. 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52.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53.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54. 每到冬天,“年”就会出来,去村庄吃牛、鸡、鸭等各种动物。有一年冬天,“年”已经非常非常饥饿了,它再也忍受不了了,它决定到村里去吃动物,它还没进村庄,就看见没有动物,它潜进一个年轻人的家里,那个年轻人的家里一片漆黑,“年”仔细观察!,发现!墙角边有一个人,“年”看到人,就准备要吃,年轻人看到“年”感觉非常可怕,“年”张开一座座像尖尖的牙齿,准备大吃特吃谁知那个年轻人一声尖叫,“年”就被吓得屁股尿流,那个年轻人也觉得奇怪,但是年轻人想:原来“年”怕响声。

55. 爸爸换上新装看起来更加英俊、帅气,妈妈换上新装看起来更加的美丽动人。

56.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57.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58. 爸爸笑了笑说:“因为传说中有一只叫“年兽”的怪物每当正月初一,就会到村子里吃人,就在这时,一位高大威猛的英雄打败了年兽,他打年兽的时候,身披红布,手拿着一根点燃的木棒,并吩咐村里的人只要一直剁饺子馅就可以了。原来,年兽最怕的就是吵闹声和红色、火。因此,每当正月初一,人们都会剁饺子馅、放爆竹、贴春联。”“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我挠了挠脑,说。

59.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60.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61. 那天晚上,我和妈妈、爸爸、哥哥......吃过丰富的晚餐,爸爸从一盒沙炮里拿出一颗小小的沙炮往阳台一扔,只听“啪”的一声,沙炮爆了。这时,只听到外面,噼里啪啦的几声几个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在天空。过了一会儿,我跑去问爸爸:“爸爸,为什么过年要放爆竹、烟花、贴“福”字、贴春联.....呢?”

62. 但过年为什么要吃年糕呢?我挺好奇的。妈妈告诉我:“年糕,年糕,表示年年高升”。原来还有这个寓意,真有意思!

63. 春节真是个既热闹又有趣的节日!我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64. 祭祀神灵、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65. 动物园里最有趣的.动物是熊。当我们站在熊园的天桥上,把食物扔下来的时候,它会把前爪弓到胸前给人送别,仰面躺在地上,摇晃着四肢,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这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让大家喂它更多的美食。看,是不是很聪明?

66.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67. 我们来到水禽池,水面覆盖了一层冰,天鹅、鸳鸯、鸭子、大白鹅三三两两地在冰上行走,摇摇晃晃,趣味盎然。

68. 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还有好多,无法一一讲述,它们都是集体心灵的提炼,无不具有心灵的启迪意义。故事一般都是讲给孩子听的,而春节最吸引人的是它是一个玩乐放松的节日,在紧张忙碌了一年之后,我们丢掉“盔甲”,回归家族,回归文化传统,回归本心,回归儿童,而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好的载体,那里蕴藏着爱、激情和活力。

69.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也就是平年一年,或366天闰年)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70. 我和妹妹在街上走着,一会儿东看看,一会儿西看看感到佷奇怪,我和妹妹就一起去问爸爸“爸爸,为什么街上的人都穿着红衣裳、在放爆竹呢?”爸爸说:“关于这个,还有一个故事呢,我就讲给你们听吧”。我和妹妹兴奋地叫起来“: 好”!爸爸就用可怕的声音讲了起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年”的怪兽。每当除夕的时候,就要吃人。除夕到了,大人们提前带着小孩子们躲在山洞里。“年”来了,发现村里安安静静的,一个人都没有。“年”随便推开了一户家人的门,看见了红色的东西就怪叫了一声“呜呜”就吓跑了。原来,“年”怕红色、响声和火”。爸爸把这个故事讲完了。

71. 春节时很多人都回老家了,在外奔波忙碌的人们,都盼望着这个全家团圆的好日子!

72.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73. 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74.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75.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76. 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