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精选

面书号 2025-02-21 13:18 7


——开启语文教学的智慧之门

1.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2.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 【素养目标】

4. 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5.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6.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7.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8. 【学习重难点】

9.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10. 【学习方法】

11.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12. 【学习过程】

13. 一、知人论世

14. 了解作者—苏轼

15. 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后人称之为“”。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16.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17. 人物轶事

18. 反唇相讥

19.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0. 了解写作背景

21. 宋神宗元丰二年(

22.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

23. 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24. 解题

25. 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26. 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7. 了解“乌台诗案”

28.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29.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30. (一)预习检查:

31. 明确字音

32. 壬戌()属客()冯虚()

33. 和之()嫠妇()愀然()

34. 舳舻()酾酒()横槊()

35. 匏樽()扁舟()蜉蝣()须臾()

36.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7. 【思考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38. 三、文本研究

39. 【思考1】研读第一段

40.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41. ①既望:②兴:

42. ③属:④少焉:

43. ⑤斗牛:⑥白露:

44. ⑦横:⑧如:

45. ⑨凌:⑩茫然:

46. 9322;冯:9323;虚:

47. 9324;御:9325;羽化:

48. 活动二:问题探究

49. 概括本段的内容。

50. 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

51. 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52. 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

53. 【思考2】研读第二段

54. ①扣舷:②棹:

55. ③空明:④溯:

56. ⑤渺渺:⑥美人:

57. ⑦倚:⑧和:

58. ⑨袅袅:⑩缕:

59. 9322;幽壑:9323;嫠妇:

60. “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61. 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62.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

63. 【思考3】研读第三段

64. ①愀然:②危坐:

65. ③缪:④郁乎:

66. ⑤方:⑥下:

67. ⑦东:⑧舳舻:

68. ⑨酾酒:⑩槊:

69. 9322;渔樵:9323;渚:

70. 9324;侣、友:9325;遗响:

71.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2. 【思考4】研读第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