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06:12 9
在浩瀚的宇宙中,万物生长,进化不息。基因,这一串串神秘的密码,承载着生命的奥秘,编织着生命的篇章。如今,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同探索基因科技的未来,见证生命的无限可能!
1. 时隔十多年有些地方的细节渐渐模糊,有些地方仿佛理解的更进一步。为了印证自己的感觉,今年寒假又拿起了《自私的基因》,开始了重温之旅。
2.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出版于1976年,自出版以来就一直奉为经典。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演化论坚定拥护者之一,有“达尔文斗犬”之称。
3.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生物演化理论的科普著作。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给人类开启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的大门。使人类社会的主流认知拜托了神创论和静态论等自然原始的本能认知的舒服,睁眼看世界——从146亿年,46亿年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自我。在经过一代代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的努力之后,整个人类世界对于生物演化的认知逐渐到了一个能够突破到新的层次的前夜,而道金斯就是黎明破晓的司晨啼鸣。
4.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他惊世骇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基因。从而使的与之相关的所有科学研究的视角都转向了更加隐秘而本质的层次。通过从更加基础性和自然性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中,人们再次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我们发现任何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只是被熵增的宇宙在小小角落特殊环境所塑造的追求低熵的结构——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再次基础上,自然科学的成果映射入社会科学,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5. 这本基于生物学的书籍,为什么名声如此响亮、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无数的名人大咖竞相推崇备至?甚至于影响到了各个学科的思考模式与逻辑思路?
6. 基因存续于万物生灵,通过一个个生命体得以繁衍与延续,在此过程中,它们通过优胜劣汰“聪明”的形成一套套合符逻辑的生存策略,它们的这种“智慧”对生命体的影响深刻而又深远,他的“策略”甚至成为一个个生命体被喻为“本能”的东西,其中的“自私”显得原始但又“合符情理”,其中的“利他”显得文明而又“合符逻辑”,通过了解我们每个人身上携带的“古灵精怪”基因元素,也了解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边的群体与社会……
7. 下面,简单归总一下我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
8. 基因存在于每个生物体内,而每个生物体就像是“它们”的“临时交通工具”,它们通过换乘这样一趟趟的“交通工具”繁衍亿万年,生物体“缘起缘灭”,而基因却“万世一系”。这个观点是本著的基本观点,是写作的出发点。
9. 作为一个“聪明”的基因,它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万世延续,“管他风吹雨打、善恶伦常,我就是要想方设法的搭乘一趟趟的生命列车永无止境的通往永恒的未来”,所以,基于基因的这个基本任务与目标,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自私”的,这种自私也就是本书的标题“自私的基因”,本书的所有理论和推论都是在这五个字上开花结果!很多人只看题目不愿潜心细读,只得到“自私”二字,这种所得,其实连皮毛都算不上,算是远远看了一眼便说皮毛是咖啡色肯定是可乐喝多了吧,不健康,要多和茶。
10. 基因延续在生物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需要雌雄交 配从而繁衍后代,这几乎是基因“换乘列车”最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人类有性繁殖的唯一手段(试管婴儿也在这个范畴),因此,基因就必须想方设法的寻找可以合作的“另一半”以助于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
11. 复杂生命的基因要繁衍,就需要两性合作,两性的基因都是出于自己繁衍的目的是“自私的”,它们都倾向于与更好的基因结合,因为这样组合成的`基因更具有生存与繁衍优势、更能够在将来吸引其他异性与己合作延续基因…………
12. 看到这里其实只是开始,后面在徐徐展开大胆的预设和精妙的推理,本著将精深而必要的数学建模用通俗语言写得几乎可以被没有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所理解也是善莫大焉,难能可贵。
13. 后面的内容太精彩,不是简简单单,三言两语,二元评价可以摩其项背之影的,还望有兴趣的朋友,耐心反复阅读和思考,相信必有所得。像这样的真正的科学普及之佳作,对于一个人形成真正的科学的,隽永的,用着长久而普遍价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决定性的信息来源。
14. 其实读后感这类文字,本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独为自己的。小马过河,问谁都不好使。如果别人看了这篇读后感大概会得“自私”二字,并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引著自己的行为,那就事与愿违了。如果是能引起别人兴趣,认真的吸收理解书本的精髓,并努力构建自己崭新的认知体系,那才算是聊可慰藉。
15. 作者道金斯本人都在书的末尾章节承认《自私的基因》一书的标题具有迷惑性:“我应该当时便选择‘不朽的基因’作为标题。也许这个标题有点过于神秘,但所有关于基因与生物体作为自然选择的竞争单位的争议则可迎刃而解”。甚至,在第二版中加入了一个新的篇章来说明这个“自私”这个带有强烈感情的词只是一种描述手段,基因是没有意识的,所以谈不上自私。
16. 《自私的基因》不是一本指导我们肆无忌惮自私自利的理论书,相反,《自私的基因》提醒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
17. 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这种利他主义在自然界里是没有立足之地,在自然演化历史中前所未有。但是,我们人类这种生物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18.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以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所有人类优秀文化武装了思想的人类,才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暴政。加油吧,人类!
19. 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在40多年前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我很感兴趣的科普读物,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荐过。当下,我与全中国的人们一样都因疫情而宅在家中,对于有趣的书,当然值得再次翻阅。
20. 时间回到40亿年前的地球,科学家们将那时的海洋称之为“原始汤”,在原始汤中极偶然的产生了大的有机分子,某个时刻,一个非凡的有机分子偶然形成,它能够复制自己,这之后漫长的时间里,生命产生。
21. 几十亿年后,它们早已不是海洋之中游曳的分子了,它们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在山林中奔跑,它们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它们是你,它们是我,它们是我们。
22. 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
23. 此时坐在电脑前的你,或是正在你旁边呼呼大睡的猫,我们的身体里,总有着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它们都来自于40亿年前的原始汤。
24. 基因是不朽的。
25. 它们一代一代的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并用自己的`方式操纵着这些个体:它们将在这些个体衰老死亡前抛弃个体容器,实现转移。以这样的方式,它们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得以永存。
26. 个体是不稳定的,它们不停地出现与消失,生命渺小如微尘,但是基因却像钻石一样长存。
27. 我们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短的几年几十年,长不过百年。我们会发现,从大概率上来讲,体弱多病的总是老年人,而年轻人总是显得身强体壮。那是因为,基因这个鬼东西,它需要人们在年轻强壮时生育繁衍,一旦实现后代延续,基因已经得到了传承,那么,之前的那个躯体容器,老、破、残、死,都不再影响基因的生存,再也与它无关,将会得到它无情的抛弃。
28. 所以基因就是自私的。
29. 有的基因能生存100万年以上,而有的基因甚至第一代都熬不过,原因在于长寿的基因都掌握着看家本领,即它们善于制造供它们生存的容器,它们让容器一代代的进化适应环境。地球上生物大灭绝共发生了五次,最近的一次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随之而消逝的,是它们的基因。
30. 按照理查德道金斯的定义,运气不论好坏并无规律可循,一个一贯败阵的基因不能怪自己运气不好,因为它本来就是个“坏的”基因。这一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致的。
31. 虽然地球上物种灭绝了一次又一次,但始终还是有生存下来的物种,原始人“阿尔迪”的第一块骨骼化石于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出土,他生活在距今440万年以前。亦即,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繁衍了440万年。
32. 我们尽管已经完成了基因的繁衍功能,但就每个个体来说,还是想要尽量地生存得更加长久,不甘于只是承载基因的容器。理查德道金斯发现,成功基因的一个普遍特性就是,它们通常把它们的生存容器的死亡时间拖至个体生育之后。
33. 因此,他提出了两个有趣的观点,第一,人类可以延长生育时间,即可以拖到40岁以后再繁衍后代,这样才能让基因对你手下留情;第二,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愚弄”基因,让它以为它所寄居的个体比实际的要年轻。即,你在一个老年个体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个体的特点,不论这些特点看来是多么表面化,那个老年个体应该生存得越久。
34. 这是一种“拟态“。
35. 其实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下去,物种的拟态比比皆是。比如枯叶蛱蝶,会拟态一片枯叶来逃避昆虫天敌的猎杀,使它生存期更长久;兰花螳螂不仅可以拟态成白色,还可以随着兰花的生长而变色,更是迷惑天敌猎杀猎物的高手。
36. 中年人或老年人拟态年轻人,就可以迷惑基因,让它以为你还很年轻,于是,它会给你更长的岁月。
37. 如果说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启示,那就是更加坚定的保有我的赤子之心,保有身上的少年气。
38. 既然生物学上已经给出了支持年轻化的理由,那么在心灵上也就更加释然了。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轻人一样任性妄为敢爱敢恨,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轻人一样勇敢热血异想天开,因为你的基因啊,它就以为你是一个年轻人啊!
39. 人到中年的周华健弹着吉它微笑着唱出《少年》:
40. “昂首走了好久好远,在世界的尽头撒野,却想念最初的少年……我唱着每一首歌,留住的快乐。有些路用力走着,有些伤用生命愈合,我还能微笑着活着
41. ……岁月总是跑在灵魂的前面,好在还有一点信念陪我们完成每一天。别忘记心中的少年,狂奔的勇敢的最初的少年“。
42. 别忘记心中的少年。他像钻石一样永存。
43.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表述方式,喜欢他谈论这些东西的口吻。喜欢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在用一个人们的都很喜欢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来阐述基因的不自觉无意识无目的`性。喜欢他有时候得费力的向我们说明,些些的矛盾我在会意的时候往往内心里是充满笑容的。
44. 作者用自私这个比喻想要表达的却和自私这样一个人类术语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时候我看着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来。正如作者所说,他只能用这个我们都能理解的比喻来做这次阐述,所以,这个标题很恰当却又很不恰当。
45. 其实读完这本书是和DM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混着读的,读完还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也表达不出什么。不过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
46. 上一次阅读到孟德尔,而短短数十年间“基因已从植物学实验中的抽象概念演变为操纵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美国有些州甚至立法进行绝育手术,将无辜的女性统一收容,“只要行为、意愿选择或者外表超过人们接受的准则,那么他们就会被划入这个可怕的怪圈。”美洲的种族净化甚嚣尘上,1936年欧洲的遗传清洗活动也不甘示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中间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时间机器》,描述了近亲繁殖并且选育后留下的.孱弱未来人类种群,《人猿泰山》则坚信虽然生长环境与教育缺失,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基因仍然会带来聪慧与美好品质。忍不住想起苏联时期著名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的“母亲标准”和“父亲标准”,虽然原著意在讽刺过度标准化的社会,但是在基因选育方面异曲同工。
47. 在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带来基因连锁、基因互换、显性遗传图谱等概念后,遗传学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多基因遗传的研究也补足了孟德尔理论在人类遗传性状呈平滑的钟形分布方面无法解释的不足。
48. 作为一个阅读量很少并且不怎么读历史的人,万万没想到看一本基因历史书还能看得心潮澎湃,基因发展的抽丝剥茧真如同一本推理小说。
49. 看着螨虫贪婪地吸着血吃着皮肤,望着蛔虫、绦虫等虫子在它们的“别墅”—大肠里兴风作浪……我既惊讶又气愤,想想平常的生活中细节——“勤洗手、勤晒被,勤打扫……”是多么重要啊,
50. 这些 “保护装”让我们可以“武装到牙齿”去跟那些作恶多端的家伙“战斗”!这本书讲述了从大便到鼻涕中隐藏的科学奥秘,可见,人世间并不存在脏的东西,那些所谓的脏东西居然拥有着那么多神奇的科学知识!一篇篇故事让我身临其境,一张张图片讲述着不注意卫生而犯下的错误,一个个文字让人恶心不已,它是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也是最耐人寻味、最有趣不过的科学书了!
51. 读这本书时,肯定会让你不得不记住里面的内容,因为只要一看插图结合文字,想一想后果,也让人不敢不记。
52. 它让我知道了很多一知半解的事,也让我知道了很多闻所未闻的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错误的地方,照出了我对科学的兴趣,照出了这耐人寻味的科学!
53. “那么,自然选择是否像我在这里强调的那样,在基因间进行选择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不会惊讶于个体生物“为了基因的利益”,表现出诸如喂养与保护亲属等利他行为,因为亲属更有可能与其共享相同的基因。这种亲属利他行为只是基因自私性在个体利他主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54. 怎么说呢?的世界观还是蛮宏大的,从动物世界到人类世界都有所涉及,但是作为一个行为生态学家,更多的还是把重心放在动物行为的论述上,同时大多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对一些深奥的内容来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