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0 10:39 6
公元第33减灭日,共筑安全防线。
1. 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促进社区居民、学生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减灾行动。
3. 强调减灾的重要性,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安全的社会。
4. 活动时间:
5. 10月13日
6. 活动地点:
7. 社区、学校或公共场所
8. 活动内容:
9. 知识普及展览:
10. 设置展览摊位,展示灾害风险的种类、原因和预防措施。展览内容可以包括灾害案例分析、紧急救援知识、应急预案制定等。同时,还可以展示国际减灾组织的工作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
11. 应急演练:
12. 组织模拟灾害场景,让参与者亲身体验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演练可以包括地震、火灾、洪水等常见灾害。通过演练,提高参与者的应对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13. 专家讲座和座谈会:
14. 邀请专家学者、救援人员和相关机构代表进行讲座和座谈会,分享他们在减灾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参与者可以提问并与专家交流,增加对减灾工作的了解和认识。
15. 社区行动:
16. 组织社区居民和学生参与减灾行动,如清理社区环境、修缮危险建筑、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通过实际行动,增强社区的减灾能力和凝聚力。
17. 创意比赛:
18. 举办绘画、摄影、演讲等创意比赛,以灾害减灾为主题。通过比赛,鼓励公众以创意的方式表达对减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19. 媒体宣传活动:
20. 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播等渠道,宣传国际减灾日的重要性和活动内容。邀请媒体记者参与活动报道,扩大减灾的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21. 活动评估:
22. 对活动的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减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活动的满意度。根据反馈意见,改进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提高活动效果。
23. 活动预算:
24. 根据活动规模和内容确定预算,包括场地租赁、物资采购、专家费用、宣传费用等。寻求赞助和合作伙伴支持,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活动效果:
26. 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促进社区居民、学生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减灾行动。加强减灾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安全的社会。
27.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突发事件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
28. 二、活动时间
29. 10月13日为“国际减灾日”,10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30. 三、活动内容
31. (一)大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的浓厚氛围
32. 紧紧围绕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雅安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普及应急避险知识,提高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33. 在校园内书写标语,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34. 出一期以“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为主题的防灾减灾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35. 联合家长、社会力量,配合学校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36. (二)扎实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37. 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等活动,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以观看灾害题材影视片、应急逃生演练等为内容,推进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进行。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38. (三)认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
39. 活动期间,我们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对教室、微机室、过道、厕所、围墙等公共建筑设施,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做好排查记录,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40. (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41. 我校要根据《沙河市学校安全教育“每月一主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进一步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各类灾害的应对处置程序,确保师生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提高校园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42. 四、活动要求
43. (一)各年级高度重视“国际减灾日”活动,加强领导,认真策划,周密部署,保证防灾减灾活动顺利开展。
44. (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各年级采取适合学生特点、寓教于乐的方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图形式、走过场,确保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45. (三)要广泛发动,加强联系,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校防灾减灾工作。
46. (四)要认真总结“国际减灾日”活动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保存好活动资料。并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我校防灾减灾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
47. 通过举办国际减灾日公益活动,增加公众对减灾工作的关注和认识,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促进社会减灾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48. 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当天
49. 各地社区、学校、公共场所
50. 灾害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的减灾专家或救援人员进行灾害知识讲座,向公众普及各类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51. 灾害演练活动:组织模拟灾害演练活动,如地震、火灾、洪水等,让公众了解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和应急措施,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52. 灾害展览:举办灾害展览,展示各类灾害的照片、视频和实物,通过展览的形式向公众传递灾害的严重性和防范重要性,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警惕。
53. 灾害救援技能培训:开展灾害救援技能培训,如急救、逃生、灭火等,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区的整体应对灾害的能力。
54. 灾后重建项目展示:展示灾后重建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向公众介绍灾后重建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公众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共同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55. 灾害防治宣传活动:组织宣传团队,在社区、学校、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视频,向公众普及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
56. 慈善义卖活动:组织义卖活动,将所筹集的善款用于灾区的重建和救助工作,呼吁公众积极参与,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57. 活动预期效果:
58. 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59. 增加公众对减灾工作的关注和认识,促进社会减灾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60. 加强社区的减灾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61. 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参与减灾的良好氛围。
62. 增加灾后重建项目的参与和支持,促进灾区的早日恢复和发展。
63. 活动组织方式:
64. 成立活动组织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
65. 邀请相关机构、专家和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66.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67. 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进行活动宣传,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
68. 建立活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整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活动方案。
69. 通过举办国际减灾日公益活动,我们可以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促进社会减灾意识的普及和提升,共同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为建设安全、稳定、繁荣的社会做出贡献。
70.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71. 我市对“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工作高度重视,分管民政的副市长接到我市减灾委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请示后,及时做出批示,我办迅速将《xx市“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各镇、场和减灾委各成员单位组织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镇、场、各减灾委成员单位责任,要求狠抓落实,真正把防灾减灾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72. 二、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抵御灾害能力
73. 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xx政务报》、xx政府网、防灾减灾宣传单、横额及专题展览等宣传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我市防灾减灾宣传工作。10月13日在xx中学大门口旁边,集中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进行宣传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参加宣传活动的单位有:民政局、水务局、工信局、消防中队、气象局、团市委、交通局等多个单位参与。发放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单5万多张,各种防灾减灾应急手册xx多本,宣传光盘xx多个,群众咨询近千人次。据统计,在宣传活动期间,各镇、场、各减灾委成员单位悬挂宣传横额xx幅。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单xx万张,宣传光盘xx多个,各种防灾减灾宣传手册xx本。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人民群众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能力。
74. 三、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75. 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和各镇、场按照《xx市“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各自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在宣传活动期间,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到社区,对灾害风险隐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排查治理,据统计,共查出隐患10个,并及时地给予排除,避免了难于想象后果。
76. 四、召开救灾减灾研判座谈会
77. “国际减灾日”期间,各镇、场和有关单位都召开了救灾减灾座谈会,认真分析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寻找薄弱环节,并提出了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78.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79. 一是救灾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与救灾减灾工作相差甚远,救灾减灾任务繁重,救灾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80. 二是减灾救灾工作的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从目前看,我市救灾减灾工作的人员趋向老龄化,业务水平不高,专业人才乏匮。从长远看,省减灾办应引起高度关注,着重进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
81. 三是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在原有的救灾减灾体系建设上,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完善救灾减灾建设体系。便于应对突发灾害处置及时,有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