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0 10:32 10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1. 优雅并不是指王宫里的贵夫人们,假惺惺地拿着高脚杯,轻声细语地说话,时不时地抿一小口红酒,坐得很不耐烦。优雅不只是高贵的人才会有,乡间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梳着两根粗辫子,在溪边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2.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尤其是为人妻、为人母之后,还记得有一天打趣的和老公说“似乎现在咱俩的日子就是为了老人过得舒心、孩子过得开心,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虽听上去是一句抱怨,实则却也是最单纯的愿望。对于我等凡夫俗子,不求家财万贯,但求健康、平安、快乐、幸福,这些有了,“家”也就有了它最美好的样子。它不只是简单的一处居所,而是心有所依、情有所靠,每天不管多么辛苦、多么累,总有一处灯为我们亮起,告诉我们“受伤后可以回家”。杨绛女士在面对丈夫、女儿的先后离世时,已找不到家在哪里,因为哪里都没有了最亲近的人,哪里都不能称之为“家”,形单影只的灯下,一位老人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思念,只是这颗飘摇的心没了可以依靠的地方。
3. 黛玉,你何苦呀!你眼睁睁地看着宝钗与你的宝玉成亲,那痴情的宝玉还以为那是他的林妹妹呢!你们两个都被隐瞒,“迷离的双眼盯着熊熊的火焰,盯着熊熊火焰吞噬着自己曾经最珍爱的东西,心里的悲凉与伤痛终于翻涌上来。”多愁的林妹妹,你为了宝玉流尽了一生的泪,最终换得个如此悲凉的下场,你心碎了,我为你抱不平。你那笼烟眉、含露目让我泪眼汪汪。黛玉,你不值得呀!
4. 或许,在她独自生活的时光里,陪伴她的,正是她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写作,陪伴着她,支撑着她,抚慰着她。有阅读和写作相伴,可以让她回到自己的内心来,和自己玩耍,对话,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行走,这样她的独处就不会太过孤独。
5.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杨绛先生的文章,第一次是七年级学的《老王》,第二次阅读的则是这本《我们仨》了。《老王》一文是作者对老王无形的愧怍的回忆性散文;而《我们仨》是作者对家人感情的寄托、对家人的思念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应该是我读过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籍了。
6. 世界上永恒的事物真少太少。但,母爱,却是在这世界上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忆母亲》这篇文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7. 这位母亲很特殊,她并非作者的生母但她却用她的爱远胜了生母!有时,我也在想,每当妈妈为我操碎了心时,当妈妈眼里泛着点点泪光时,我总是会对妈妈说:“妈,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考好的!我一定不再让你失望了!”我知道,此时我的心也跟着在流泪啊。
8. 纵观先生的一生,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人生经历,势均力敌的.爱情,内心完整而丰满,没有太多向外的渴求,所以她不会张牙舞爪,也不会警惕万分,她不那么贪婪,也不那么焦虑,她自自然然地活着,默默淡定努力着,活出了一代宗师的模样。
9. 人间没有永远。
10.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以为有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11.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12.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他们三个谁都离不开谁。
13. 自己读书一直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读书-----得到自己喜欢的观点或者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让自己过的更好。这本书让我重新思索我的家庭,20xx年到洛阳上大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大城市,第一次说普通话……由于没坐过火车并不知道火车上有厕所,结果憋尿13个小时…,不幸的是就在上大学后的一个多月父亲去世。20xx年把妈妈、弟弟接到洛阳,那个时候我上大二,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娘仨在洛阳这个城市开始了属于我们仨的生活。我们仨刚开始在洛阳生活期间我曾经恐惧、彷徨、不知所措,因为上学的同时还要照顾妈妈与弟弟,那个时候每每面临困难,自己总是很无助,有时甚至觉得生不如死,想以死去逃避现实……读完杨绛老人一家三口的遭遇,一家三口的幸福,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内心的强大。那就是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不管遭遇什么样的不幸,只要心中有爱,用爱去面对一切,那么人终将是幸福的。用爱解决家庭琐事,用爱共同面临艰难困苦。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自己都能想起《我们仨》,都能用杨绛老人给予的爱的真谛去面对一切。
14. 回望那首《葬花吟》,那装满了花瓣的锦袋,我看见黛玉缓缓的向我走来,还是一样的笼烟眉、含露目,还是一样的多愁善感,一样的清丽脱俗。
15.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16. 当这条裙子出现在十四岁的女孩沈忆棠的生活中时,她的人生被彻底打乱了。
17. 我想我明白了《忆母亲》,我也明白了母亲为了自己儿女所吃的酸甜苦辣。妈妈那些鼓励我的话还在我耳边回旋。总有一天,我会与你一起分担生活中的不如意,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欢乐!
18. 我羡慕他们的三口之家:我羡慕他们琐碎而细微的生活,一家人去逛颐和园后山的松堂、去动物园看动物、去餐馆吃饭、去散步”探险“。他们的娱乐与休闲活动亦是那般的安静淡然。她用文字记录着“生平杰作”的女儿与丈夫“格物致知”的乐趣。去逛松堂,他们与一棵棵千姿百态的松树相识;去动物园看动物,他们可以发现大象吃饲养员给的东西总是“一口吞之”,但自己进食却很精细;去餐馆吃饭,他们能够一眼看出,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总能找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19.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仨”始终不离不弃,相互依存。正如钱老所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又如杨绛让钱老最安心的一句话:“不要紧,我会做。”即使杨绛先生自身身体就不太好,但是在钱老和钱媛重病期间,杨绛总是会奔波在两地,那个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便是他们亲情枢纽之地。钱老总是会在船上静静的躺着,等着杨绛和女儿;杨绛则总是对两人牵肠挂肚;钱媛,即使是在到了病重时期,还是牵挂着父母。这样的家,虽然总是飘忽不定,但只要有彼此就是咱们的“家”!
20.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风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稳稳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风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证。
21. 其实,我们读书会的大部分人都是做公司或者公司的管理人员,我们要面对很多的"我们仨",往上跟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我们仨,往下跟我们的儿子或者女儿组成自己小家庭的我们仨,同样的,向外与我们的朋友组成闺蜜或者铁哥们的我们仨,还有我们公司里与创业伙伴组成的我们仨,甚至更多。我们每天可能都要面临这些不同的我们仨,那么,我们的人生也是由我们与不同的我们仨之间的生活与故事组成的。我们的生活要幸福,就要处理好各种我们仨的关系,如何去处理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我个人认为多读《我们仨》,简单幸福,简单爱。用自己内心深处那份真爱去面对每一个我们仨,用杨绛老人喜欢的一句话来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面对不同的我们仨,用真爱多付出,少索取,只爱不争,定能幸福。
22. 还有一个多月我的宝宝就要出生了,我的小家也将要开始我们仨的生活,感谢读书会能在这个时机让我读到此书,让我知道如何面临即将开始的我们仨的幸福生活!
23.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24.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完《我们仨》,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只剩下了杨绛一人。她是怎么熬过没有他俩的日子呢?她是怎么面对孤独的呢?她是如何独处的呢?
25.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26. 有时候觉得,会写文章的人很幸福,可以表达,可以记录。人终究会老,记忆终究会衰退,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能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文字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27. 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28.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看这匹配的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29. 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被揭开,原来一切都是爸爸妈妈精心编制的谎言,什么公主的生活,什么父母手心的珍宝,全都是两个人一手导演的'骗局,她只不过是一个替身罢了,一个不得不重复着另一个女孩所有喜好的替身,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儿……
30. 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31. 海棠?海棠是谁?
32.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33. 国梦
34.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她的思想却光照千秋。让我们记住这优雅的花,优雅的人,优雅的文笔,记住这可爱可敬的老人——杨绛。
35. “墨水呀!”
36.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37.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38. 做到优雅并不难,首先要让心变得从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举止变得文雅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杨绛是一生都优雅,旁人无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样,优雅地度过一生。
39.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40. 她可以忍受孤独或者在孤独中忍受自己。她的精神世界是强大的,可以与自己达到最完美的和谐。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41. 在这里,钱钟书先生似乎象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让人觉得可爱又爱怜。我非但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钟”于书的人,自然是没有时间去对付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在这描述中,让我也体会到他们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和两人间浓浓的爱意。
42.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杨绛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无矫饰,平铺直叙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还有风风雨雨,但读者仍能从轻描淡写的叙事中,感受到“我们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我们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面对困难、疾病,幽默风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寻常人家一生向往的美好!
43.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44. 他们以国为家,他们眷恋着自己的国家。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八月间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圆圆不仅回到了故乡,还见着了自己的亲人。虽然在沿途上有着一些磨难,但是他们并不害怕。
45.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46. 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没有用大量且华丽的词句,反而都是一些朴实的语言。或许这是杨绛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正是说明了他们仨的普通。书后的附录,每张图片都是作者一家的生活点滴。此刻的钱锺书、杨绛、钱媛不是大文豪,而是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女儿。他们在家中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47. 曾经年少的我,对于“家”并没有太多的体会,无非是妈妈的饭菜、爸爸的叮嘱,直到上了高中,面对周围同学的你追我赶,面对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见起色的成绩,面对几乎“疯子”一样的学习节奏,精神一度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学校里面却不敢有任何的表现,总不想别的同学看到自己的脆弱,回到家的那一刻却在妈妈面前失声痛苦,心底里一切的委屈、难过倾刻而出,似乎一艘一直漂在风浪中的船,找到了停靠的港湾,终于可以安心的靠岸,而妈妈当时没有任何的责怪,更多的是宽慰和鼓励、是相信我肯定可以的眼神。后来想想,这应该真的就是“家”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安全感,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可靠的庇护,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重整行装,再次面对外面的风雨。
48. 坦白说,如果换在几年前,我没有结婚生子的时候看这本书,一定是翻几页就没有了兴致,因为叙事过于平实琐碎,像老奶奶唠家常,怎能吸引追求浮华我?但现在我却被深深打动,且能体会先生这般阅历,能有这样的文字却是一种别样的超然境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苦难,在一些人的回忆中,对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大都是批判和控诉的'文字,慷锵有力掷地有声,好不痛快,而杨先生对如是种种,轻描淡写,优雅而节制的叙述一家三口如何互相协助在共度难关,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生活的琐碎中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亲情。
49. 不过,我想,杨绛可不是这样,她会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说,桌前摆一个茶碗,里面装的.是绿茶,时不时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继续看书……想来想去,还是先生的优雅我最喜欢。
50. 读完《我们仨》本书,我依旧沉浸在作者的回忆中。翻阅着这本温馨的回忆录,每一张都有着许多的美好。我心中五味杂陈,千万条思绪涌上心头,一霎时,却又不知该如何道来。
51. 一九三五年七月,钱锺书夫妇同到牛津求学。经过多次辗转,最后来到了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并且在那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钱媛(圆圆)。身为母亲的她,将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新生命。阿圆很讨人喜欢,不论是外国的邻居还是家中的亲戚。时间转瞬即逝,阿圆已经长大了。她虽然在外国出生,但是她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液,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52. 杨绛往常自以为很独立,但当钱钟书和钱媛不在身边,剩下她自己一人住客栈时,才觉得自己像一只爬藤草。钱钟书是她俩的老师,他可高大了。但是他又很弱小,在穿衣吃饭上面都需要她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
53. 书翻到第四章的时候,作者总结了杨绛的晕船哲学,很是吸引人。1938年,远在法国的杨绛、钱锺书夫妇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不得已带着女儿钱媛远渡重洋返回祖国,在阿多士2号的法国邮船上,由于海上风大浪急,他们经常晕船,尤其是钱锺书晕船更甚,十分难受。经过几次风浪颠簸,聪慧的杨绛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永远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锺书按照杨绛说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晕船了。
54.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从心坎儿里道出了对家人离去的悲痛。谁知她心中有多少无奈,多少心酸……
55.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56. “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57.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58. 永远的梦
59. 黛玉,你带着你那流不尽的泪、挥不去的愁抱憾而去,你死的悲惨。愿你可以走得顺利,还尽你前世的恩情。
60. 杨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与钱钟书、钱瑗一家三口美好却曲折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幸福和快乐,有悲痛和伤感,也有惊喜和小确幸。不过终于这仅仅成为了她自己的回忆,徜徉在她自己的心中。“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他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人!但是那种情感却愈久弥香,挥之不去。——《我们仨》
61. 不由地想到了一句很喜欢的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62. 整本书读下来,我内心没有波澜起伏,反而平静,我反复审视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心境,我感觉我更加安宁平和,虽然依然偶感浮躁,但也更加温和,或许这就是受先生朴素的文风的感染,像水,缓缓的冲刷我的棱角,我会变得圆润,不伤害自己,也不会刺疼家人了,我想这种唤起我内省的文字,与我而言它的精彩已经超出了我所读到的故事本身。
63.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64.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www.JZD365.coM
65. 爸爸用古怪的眼神望着穿着裙子的忆棠,而妈妈失控地大声叫着:“海棠!”
66.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让我们以一种认真的态度与未来同行,且行且珍惜!
67. “我们想寻找生活的波澜,到后来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到后来才发现,这个社会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事来,只要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68.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69. 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草,为了报答三生石对绛珠草苦泪的.浇灌,她换得人形,为报恩而下凡。黛玉美,“美得超尘脱俗,美得倾国倾城,美得羡煞众人,美得望尘莫及,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美得令人不由心生怜惜。”这如花的词句,让人望穿秋水,心疼不已,
70.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71. 读了这本书仿佛是随着杨绛先生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生,也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调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对的超然心态。这恐怕就是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根由吧。
72.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流泪,就那么坐在班车上。
73.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74. 同时佩服他们淡然的人生态度。最近接触的毕业生很多很多,有钱的没钱的,找到工作的没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没考上研的,都有。也听到过很多次“毕业了好难啊”这样的话。其实,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个人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枷锁,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处世不惊。我觉得淡然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它并不代表着不进取,而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是怎样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后的一种豁达。欣赏这对夫妻的名利观。
75. 杨绛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与优雅二字连在一起,虽说她的作品没有钱钟书的出名,但每个字词都透露出厚实温婉的文笔,让读者陶醉其中。
76. 杨绛先生用了很大篇幅,来叙述他们夫妇两人,从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间的很多细节。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他们三人,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