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0 10:12 5
1.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2. 试翻译
3. 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
4. 朗读第二段
5.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 (1)教师示范朗读、背诵
7.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8. 重点、难点分析
9.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准字词。
10.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11.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2.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13. 学生问疑
14.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要求
15. 教学过程
16.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 完成《同步练习》。
18.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19. 本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
20. 问: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局限?
21.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2.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3. (8)受业——授之书(注意写法)
24. (4)教师领读,学生感悟。
25.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26.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27. 一、导入新课。
28.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
29.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30.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31.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2.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33.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34.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35.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36.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人,每人一段)
37.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38.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39.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40. 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41.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42.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43.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44.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45.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46.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7.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48. 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师,并说说它的不同含义:
49.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有何局限性?
50. 课外作业
51.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52.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53.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54. (一)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55.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6.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57.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8.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59. 三、深入研读
60.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61.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62.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