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苦难中的成长启示录

面书号 2025-02-19 22:22 7


1. 有人曾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体验了一把,但是只能体验险恶的地理环境,却无论如何体验不了当年险恶的人文环境。头上数十架飞机轰炸,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随时需要做出抉择,而这抉择随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生理与心理始终处于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的、掉队的、逃跑的占了绝大多数,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几千人,而就是这几千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更加敬重历史上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2. 《苦难辉煌》告诉了我们应该铭记的一段历史,历史中的人和事,他们生动具体,他们是那段历史的演绎者,他们用各自的行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正像书中说的,如果没有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就没有长征,没有长征就没有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也就没有国共两党的联合革命。

3. 书中经常会有假设,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怎样。然而,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是因为它不容假设,虽然它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假设,但这些假设也永远只不过就是一个假设而已。时间的唯一性决定了时间的不可逆,人生真正的机遇也仅有一次,抓不住它往往便要面对失败。

4. 当蒋介石背叛共产国际时,共产国际的领导说:“他们叛变的不是自己的阶级,而是我们的幻想。”共产国际的盲目信任让自己尝到了苦果,斯大林的党派作风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文过饰非,功劳归自己,错误归别人的不良作风注定失败。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真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的大多数同志,经验往往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往往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却很少有自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向我们的革命先辈学习,不能盲从,更不能武断,不能只凭自己的喜好去看待事物的对错,也不能只看事情的某一个方面,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始终都坚持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他们始终是以全面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只凭一点去评判。他们能够始终坚持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他们不唯上也不唯书,他们敢于奋起抗争,他们更不追求个人的私利,甚至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去追求一个美丽的梦想,更重要还在于他们这么想了也这么干了。

5. 今天的我们总是有无数美丽的梦想,有无数伟大的理想,但是当我们真正付诸行动时,却又往往寸步难行。今天的我们要从我们的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正是一种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理想,并为此不懈努力的信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革命用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且向全世界证明了这一点。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就像书中列宁讲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享受着今天物质富足的生活时,我们是否应该翻开历史去看看,去充实一下自己已经日渐空虚的心灵,去缅怀一下那些为了我们今日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正是那段苦难的历史,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创造出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6. 我们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铸造新的辉煌。

7. 今天的我们,要不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最终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胜利。

8. 在《吹号者》中,我看出吹号者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在黑暗之中,他们就用浸着血迹的铜号吹响带着新希望的黎明。吹号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而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事。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号者,他不惧痛苦和劳累,为当时社会的新希望奋斗着。

9. 在《鱼化石》中,我读出他在“沉睡”之后发出的感慨—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一条鱼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生命。它没有被粉碎,而是保持了完整的躯体,但它只是一具化石,连叹息也没有,对外界毫无反应。

10. 艾青就像是这样一条鱼,在灾难后沉默,但他却能在沉默后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11. 在《我爱这土地》中,我觉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有着过多的“悲愤”、“激怒”。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现了艾青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12. 跟随着艾青的脚步,曾听到“吹号者”发出的辽远的号声。曾听到“鱼化石”发出无声的感慨。也听到“我爱这土地”的誓言。

13.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与人民同悲同乐;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诗歌的生动、凝练,同时又自然朴素;我爱艾青的诗,因其思想深刻,歌颂光明。我爱艾青的诗!

14.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那是因为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的党是一切为了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党,我们的党是最无私的政党,我们的共产党员也是最无畏的英雄,我们全体共产党人具有坚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走在时代最前沿,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这种理想、信念,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去争取胜利。作为一名党员,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再次从书中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感到无比兴奋,无比自豪,深深体会到党的光荣、正确、伟大。

15.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1949年10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苦难砥砺意志,胜利催人奋进。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所凝结成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不正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温党的革命历史,进而不断汲取让党的事业永葆辉煌的精神力量。

16. 一个1921年成立、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28年后竟然能够夺取全国政权。一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立、最后只剩不到800人的队伍,22年后竟然能够横扫千军如卷席,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这个党,这支军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胸中的主义,可能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就连斯大林也把中国革命的希望放在国民党和蒋介石的身上,但正是那些在深山老林中风餐露宿、在围追堵截中疲弱不堪的队伍,孕育着革命的火种,背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李大钊1927年就义时不到38岁。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起义。

17. 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临时中央负总责的人。红军长征中最为惊心动魄的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的22位勇士,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活到胜利,没有光宗耀祖,没有衣锦还乡,更无一人成为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还有那些千千万万年轻的不知姓名的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献出了生命的革命者。矍秋白牺牲时年仅36岁,如果不是为了革命事业,他当时的俄文水平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的文化价值和文学成就不会低于同时代的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在拒绝了蒋介石的威胁利诱后,他高唱《国际歌》,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没有一点死的畏惧。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19. 抚摸着书封,脑海中浮现一幅幅革命画卷,我长久地陷入了沉思,如果问我什么最感动,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持信仰、勇于牺牲、谋求民族解放、人民利益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也让我重新思考、重新回顾当年的入党誓词。如何做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如何在海西建设、教育先行中争先创优、发挥教师党员作用?如何在我校创新发展、再铸辉煌的事业中勇挑重担?我的思路更加明晰………

20.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21.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22. 如1937年初《太阳》一诗有这样几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就是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它暗示着光明时代的到来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他善于准确地捕捉感觉,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使之成为感情与理智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联想意义和广阔的象征空间。他的多数诗不强行押韵,也不追求字、行、节的整齐划一、但也有少数诗外形无拘无束却注重营造内在的节奏与旋律。善用比喻,短句活泼多姿,长句气势浩荡,朴素而又隽永,纯净而又深刻。艾青诗歌意象的外延丰富多彩是与其的深刻相一致的。同样是写太阳、春天、黎明、夜晚,同样是写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艾青能够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其诗歌在艺术与思想内容方面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23. 例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做了铺垫。

24.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选自《艾青诗选》中《我爱这土地》第一次接触这些诗句我就被这样的打动了。

25. 《窗》

26. “在这样绮丽的日子,我悠悠地望着窗也能望见她。”

27. 这句话选自《艾青诗选》中的《窗》这也许是作者对心中那个念念不忘的人的`一种思念吧。望着窗外,一些往事如洪水般涌现出来。这个暑假我独自去姑姑家,坐了六个小时的客车,窗外细雨绵绵,我望着窗外的细雨回想起第一次自己去姑姑家的场景,两年前的自己还是那么害怕遇到坏人,而现在毫无顾虑,也许是我胆子变大了,也许是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也喜欢看向窗外回忆过去。所以我曾被它打动了。

28. 《墙》

29. “又怎能阻挡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又怎能阻挡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

30. 这是选自《艾青诗选》中的《墙》这是作者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也希望自己获得自由,可惜如孟子《逍遥游》中写的一样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是啊,当时那黑暗的社会,又有几人不向往自由呢?可他们并不知道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幸福,这也让我知道了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也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我一我被他打动了。

31. 《梦》

32. “或许是童年的青梅竹马,或许是有朋自远方来。”

33. 这选自《艾青诗选》中的《梦》这体现了作者希望与她在梦里相遇,而我也曾经在梦里与一高中相遇,但这不再是一个简单又平凡的梦。这是我在这八十天里的目标。现在的我不会再去放松,我要与好友一同进入最高学府。这首诗给了我动力。所以他打动了我。

34. HAPPYREADING

35. 在《艾青诗选》中,我与这些诗句相逢,她们深深地打动着我,激励着我,使我不断向前进步。

36.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只有一次。每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都更加说明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正如歌德的那句话,只懂得游戏人生的人智慧一事无成,而不懂得主宰自己的人它将永远是一个奴隶。

37.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整天碌碌无为,不务正业的人,他们整天四处闲逛,也许还会做一些不正当的事,也许还会做一些不正当的事,也许他们从来就没有想未来是什么,也许他们从来没有想富哦他们生存在这亿世界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过了一天是一天,命题啊会怎么样到时候再说,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他们到了最后,都将是会为自己的虚度过的阴而悔恨的人,为自己一生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那就是请现在就开始努力吧!

38. 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人。如果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进行了九年的航海考察活动之后,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但是他还不是用他仅存的时间完成了生物学巨著《进化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她曾两次获得若贝尔奖,在丈夫遭意外不幸去世之后,并且她自身也患有严重的肺病时,她仍然坚持化学研究,最终又取得了一次成功,这种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本身也是非常珍惜生命的表现,由此可见,珍惜生命是每一个人成功人士所必备的精神。

39. 每一个成功都是通过了无数的挫折,克服了无数的困难而获得的。你看,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0. 由此可见,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苦难,幸福也不意味着永远的幸福,生活有时会违反常规,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含着无尽的契机。让我们把苦难当作一道加法题,而演算的结果,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41. 更多 0

42. 通向人类真正伟大的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题记苦难是每个人都不希望得到的一种煎熬。可是,人生百年,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命运总是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障碍,让我们经历种种苦难。再回首,我们会发现走过的路是神圣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难竟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43. 我渴望苦难,因为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人要有所成,必先经历苦难。司马迁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他还是写出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是他开创了以记传体写史的先例,让祖国文化精神财富上更上一层楼。他的成就一部分是苦难的功劳,在狱中让他更有信心写好著作。还因如此,才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才有孙康映雪苦读只有苦难的金色,照在理想的道路上,才能使人到达成功的终点。

44. 我渴望苦难,因为它可以磨砺人的品质。古语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人经受过磨砺就会如脱胎换骨一般,霍金经受着轮椅上的苦难,是他意志坚强,智慧超群,从而为人里开辟了一片新的星空;贝多芬经受着耳聋的苦难,他学会了“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地面对生活。苦难的金色,曾照着人的身躯;洗尽懒惰、狭隘、不思进取等铅华之色,给人留下如玉般的品质,留下人生该有的本色。

45. 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我想没有这样的人。你会说王子?不,他的一生也有苦难: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每听到天灾人祸的事他总说:“天呐!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苦难来到他头上了,在战争中父王被杀,母后自尽,自己当了奴隶,受尽折磨成为残废行乞度日。王子说过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身上都得受着,除非死了。

46. 苦难不是绝对的,生命中虽然没有永远的快乐,但是,苦难的尽头就是快乐!让我们昂首带着微笑去迎接苦难,用乐观、坚强、拼搏去浇灌生命之花吧!

4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48.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49. a、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50. b、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51.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52.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再举例来说,我教的两个班,两个班都很活跃,相比之下,A班里有独立见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风格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会鼓励有主见的学生个别发言,由他们去带动课堂;在B班,则多由我来对课堂进行整体性的启发和点拨。如此,两班学生都能围绕课堂积极地进行思考。)

53.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54. 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55.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6.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57.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58.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59.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60. 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不使学生的思维过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实现对诗文的正确把握?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却不能死抓,教师更应该就学生实际的表现灵活调整课堂的进程。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诗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61.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62.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3.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64.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65.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66.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67. 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68. 教学过程(两体现:a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b体现教法,学法)

69. 回忆杜甫的相关资料(朝代、字号、称誉等),并背诵《春望》,让学生说说杜甫所处时代的时局特征和社会状况。(投影相关及文字资料)

70.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71. 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

7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73.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74. 询问学生:“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75.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

76. 〖这里很多学生会问到“为”为何读wei的上声,教师可就这个问题解析诗歌的题目。

77. ⑴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78. 点拨: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79. ⑵问: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80. 点拨: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81. 〖在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杜甫怎么不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住好一点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华,又做过官,为何会落到这样的境地?”“他为什么不马上把茅屋顶修好,却束手看着床头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惨,为何还要忧国忧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阅历特征,他们会不大理解杜甫为何自顾不暇还要为天下寒士忧虑,也不明白“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不可能实现,诗人却还是要抱以希望。此时可以就手展开讨论,认识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82. ⑶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83.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84. ⑷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85. ⑸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