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精选推荐

面书号 2025-02-19 20:05 8


1.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唤醒

2. 在教案意识下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把每一步、每一个问题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好,课中一丝不苟地走教案,竭力避免‘溢出’教案,竭力防范各种偶然、意外,当学生出现偏离教案预设的情况时,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将其拉回预设的轨道。这样的教案如同教师预告挖好的‘坑’……当学生如愿意依次地跳下去,教学就结束了,教师也得以轻松释然。”

3. 经过目前的教学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很努力,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不仅学习上收不到效果,也影响了学习的信心,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不能学以致用。有许多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思维比较活跃,课堂上可能掌握了,但是一到考试就忘光了,记的不牢,而且也没有一个整体性,说到哪记到哪,但就是不会用,所以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高效合理的安排课后的学习巩固时间,课堂上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思考掌握的部分,反思自己掌握不牢的部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课后巩固加强,并反馈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和老师交流,只有学生真正的学进去了,教学才算是真正的落实,否则花再多的时间,也是收效甚微,英语学习注重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和学汉语一样,英语也是一个个单词短语,在某种情境下组合而来的,学生如果不读不写,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也还是不会,这样也就会在学习中收不到任何效果,所以我会让他们自己多读多写,然后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4. 二是教育存在三种境界:“教而不生长”,“教而生长”和“不教而生长。”

5. 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实施者,但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实施的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我认为,要使自己实施的教育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至少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6. 然而,关于这样的评判,我得替我们的一线教师辩护。所谓“明星学生”获得更多机会,跟班额、班级授课制和我们的评价体系有关。班额大,导致教师的关注度受限;班级授课制,导致师生关系固化并且彼此连接牢不可破,从而教师习惯性地根据“人性的弱点”指引更多关注“明星学生”;再有就是在我们的评价中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看上去很美(圆满)”,于是教师不得不,尤其是在公开教学和竞赛课之中。

7. 教育的复杂性,也就在于其承载的使命的丰富、多元和长久,因此绝不可以单一化、简单化和以短视之。作为个体的人类生命,其既属于个人,也受之于父母,又须在生命历程中与他者互动,要适时,也须顺势,彼此依存,又必须有所背离。 然而,惯性的日常教育行为中,有意或无意,教育者难免迷失,迷失在周而复始的具体的“术”的迷恋,以及过于明晰的“目标”之中,以一致于陷入“只缘身在庐山中”的境地,不仅有时会忽视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存在于自己的眼前、自己的心中和自己的手上,甚至,会难免进而地忽视自身作为教育者本体的生命的丰富、多元性的存在。

8. 他在讲述“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时,给我们带来了五条启示:

9.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10. “学校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所学校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世界,如同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宇宙间中听每一所曾在、现在和将在的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

11. 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12. [注]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2版教育过程常识:懂得教育过程,才是懂得教育(教育过程知识,是最核心的教育知识/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教育在表演和观看中展开)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活化(教育内容要生活化/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解读教材的三种眼光/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

13. 其实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科学概念。所以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显得特别重要。

14.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15. 首先我会对初中英语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将知识形成一个框架体系,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并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将初中英语分类阐述,其次,课下,我会经常和学生进行课后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以及每节英语课的掌握情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16. 肖川教授说:“读书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我想,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读书再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行动再多一些,那么自己实施的教育就可能真正成为“良好的教育”。

17. “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生命的学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时又把自我的生命化进学生的生命里,成为其今后生命成长中的核心资源,教育者才将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真学问的人。这个学问就是教育研究者所特有的:一种以生命为基础的,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其内核是: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回归生命之家,在这样的回归中,我们看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各种不同的生命相遇,并因此感受到了教育过程中生命交遇的伟力。”

18.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英语的学习既是阶段性的,也是承上启下式的学习,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相对其他学科要高,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学习上也要针对英语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才有更高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很多学困生而言,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很多知识听不懂,听着听着就容易心猿意马,甚至在课堂上犯困,考试成绩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也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自己越学越不想学。

19. 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的学生联合起来。

20.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到底有什么价值?”

21. “教师在教学中,与之相遇的首先不是学生,不是课程内容,而是自我。当教师还不了解自我时,他也不能够懂得他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

22.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国)雷夫艾斯奎斯

23. “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中写道: 好教师有共同的特质:

24. 《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布鲁克莫尔德等著

25. “教师是为学生一生幸福生活奠基的人,但自己却没有幸福感,换来的反倒是一大堆痛苦。”我们看到外界对提高教师待遇正在加倍努力,但这一现象同样值得教育中人自身思考。

26. “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难呢。”这是薛老师的名言。这本书给我们年轻老师指引了教育信念和理论方向。当然其中不乏薛老师自己的感悟,让我跟着薛老师守护孩子,回到母语,亲近文学,回到清澈的自我。

27.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28. ” 研究教育哲学问题的学者们,对于教师的术与道,对于教师成长的新境界,做了更多、更上位的思考。叶澜在二十年前就发表一篇影响很广的文章,题目就是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弟子,李政涛教授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一书中,将教师分成成了匠师、艺师、儒师和哲师等四个类型。

29. 《飞吧,乔舒亚》(英国)克里斯托弗·福斯特

30.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

31. 一、教育即转化

32. 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导”,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这个争论,在我习得的印象中至少存在二十年以上了,似乎从来也没有定论,可以想见,也不可能有结论。 这就是教育的复杂性,是传承还是创新,向来是个“二元选择”问题。我们讨论此立场,往往也不排除以为我主和实用主义。

33. 《本能的缪斯》(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

34. 肖川教授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35. 扎实,二是在于细节。正所谓教书育人细节中。

36.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37. 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38. 一、家校合作

39. 日前,我写了一篇听课随笔,小议教师课堂教学的“术”,追问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道”。我觉得,“道”的前提是“术”,但“术”并一定能够达成“道”,而且“术”到位的课有完美的,而生成“道”的课则是有缺憾的。

40. “教师的幸福,首先来自于他面对着的学生的生命,每个早晨都是新的,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日都有新精神,新生命,新气象,永不僵滞,永不停歇的生命之流,在教师眼前浩浩荡荡奔流不止。”

41. 对学生的“前概念”熟视无睹,甚至忽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讲的“科学概念”会被学生们先入为主的“前概念”抵销掉一大半。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若不事先纠正学生“运动需要力”的错误概念,则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很大干扰。

42. 就我与一些“名师”接触的亲身感受,他们的特质大体如下:一是具有持续的学习力,包括书中引用叶澜看重的“现场学习力”;二是富有专长,言辞、书写、提升或雅好;三是富有人格魅力,气质、形象、性格或亲和力,总有一款适合他。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在70岁生日时跟人说自己:“与其说我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不如说我学了一辈子语文。” 站不住讲台的,算不得“名师”,让人信服的“名师”,必须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换言之,“名师”必须是最忠诚于教育的本质目的的,即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发展,并给予学生终身积极的人格影响力。

43. 在替代意识下 ,“教师喜欢替学生提出问题,不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满天飞的都是教师的问题。这种包办代替的习惯,或多或少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低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44. 真正可敬的教育人,是可亲近的,有时是激情的,有时是安静的,有时是偏颇的,有时是理性的,有时是喧闹的,有时是倾听的,有时是顽童的,有时是沉默的。总之,是真实的人,有缺点,有优点,集伟大与卑微于一身,但是其伟大而不虚夸,其卑微却但绝不猥琐。

45. 况且,管理学也告诉我们,“权力只能使人及格,唯有自主才能使人做到优秀。”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让学习富有成效,那就得要给学生自由时间。”陶行知说,“为了加强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育才学校每目给予儿童相当时间,作为自由思索与自由活动的机会。”

46. 《不跪着教书》吴 非

47.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48. 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又十分真切的事实 :“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同样严重。没有一项教育改革,能够让教育工作变得轻松舒适。让教师这个职业成为舒适宜人的职业。这是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教育注定是一项艰难沉重的工作,因为它要教育人格和启迪智慧。”

49. 此外,本书中还提到的并非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一种表演,但是教育行为普遍具有表演性。所谓“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灌输式教学”共同之处都在于教师垄断了表演的权力,占据了绝大多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必须把表演权还给学生,让更多学生有表演的机会。即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合作。

50. 扎实,五是在于写练。夸美纽斯说,“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够达到彻底的境地。”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解放智性,教是为了分离和告别,教是走向独立,教是走向否定。

51. “并非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一种表演,但是教育行为普遍具有表演性。 表演的场所是学校。学校是一种教育剧场,即‘学校剧场’:它是感悟生命、领悟生命生长的过程和场所,是生命生长、绽放和呈现的地方。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生长气息的场所里,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互动中,通过语言和动作等动态结构,展现和生成着各种情感、性格、气质和能力。 以这样的表演眼光看学校,表演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普遍存在于教室、操场、会议室,存在于课堂上、升旗仪式、颁奖活动,存在于建筑内外的墙壁上的文字、图画、、装饰,存在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上,它们共同构成‘学校剧场’中的表演环境。这样的表演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52. “一是匠师。 如果教学被视为一种技术的话,他的技术无缝是圆熟,甚至是高超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学’本身,在他那里都是施展手艺的原料和舞台。他要做的工作是日夜打磨自己的技术,并为自己的作品而心醉神迷,如同泥瓦匠面对着他的房子,铁匠面对着自己手中的刀剑。中规中矩的教学策略、学生优良的学习成绩和各种教学大奖赛的奖状,就是匠师的作品。 当人们把鲜花献给他的时候,时常还会在内心发出遗憾的叹息,在匠师身上,始终缺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匠师的技术是没有思想的技术,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更要命的还在于他没有那种永无止境地向上的生命激情,他时常会在自己的作品前微笑,继而甜蜜地安眠。”

53. 永远值得时时追问,政涛教授反思:“当前的中国教育,‘生命’之所以成为流行时尚的概念,首先是来自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长期以来,教育者(也包括数量庞大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普遍缺失生命感,在以‘人的教育’为基本信念的教育领域里,生命却缺席了。”

54. “最具有价值的知识,是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的知识。”

55. 对“前概念”的教学干预表现出“无能为力”。这种做法势必导致让学生带着他的“前概念”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其教学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