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智巧反被智所困,大道至简胜千言

面书号 2025-02-19 02:08 6


在浩瀚的宇宙中,智慧与诡计交织,一场关于智勇的较量悄然上演。大道至简,千言万语,尽在一决高下。

1.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隐藏自己的聪明,懂得把聪明用在刀刃上。他们常会把自己装扮得很淳厚,来削减别人的嫉妒或眼红。而卖弄小聪明,则是愚人的行为,是招灾引祸的根源。要知道,做人做事上须下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

2. (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6.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7. 这种玄妙德性既深又远,与万物一起复归道的质朴,从而完全顺乎自然。

8.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章

10.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1.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2. 一个人要想活出自我自在,就要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抱真守一,“顺天理,灭人欲”,不失自我的纯真朴素,这样才能活得更纯粹、更轻松,从而修养出自己人生的高境界,活出自由自在。

1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5. 古代遵循大道者,不是使民心巧诈,而是使民心朴实。

16.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8.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9.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0. 人要做到无忧,那就要先绝学。“绝学无忧”,就要抛弃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免受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

21. 对于一个治国者来说,一个统治者总是为了个人利益靠弄智巧、耍权术去治理人民,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民也必然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狡诈诡辩来保护自己。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全国上下都充满着欺诈,丧失了诚实,那么这个国家肯定会乱。

22.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2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4. 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5. 一个国家,如果政令繁杂,那么不是好事,只能说明统治者多事多为,只能导致社会问题更多。一个社会,如果民心浮躁不安,乱象纷呈,只能说明社会问题太多,价值导向出了问题,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根本来说也是统治者妄作妄为的结果。

26.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27. 古代善于用道治理国家的人,不是教人民以斗智机巧,而是教人民以淳朴敦厚。

28. 学问多的人爱钻牛角尖,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们最易多愁善感,孤独寂寞。他们又愤世嫉俗,看到现实中不合时宜的东西,总爱发牢骚。

2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0. 海尔的每年都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每天都是一个百米冲刺。如何做事有一个老师孔子的《论语》如何做人有一个老师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参与经营进入市场,还有一个老师孙武的《孙子兵法》。

31. 大道深远,深不可测,远至无极。但它同时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平易近人,并不深远,触手可及。对于细心体道的人来说,道就在身边,就在心里,就在简单的生活中。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简单的才是最深刻的,真正朴素的才是最本真的。

32.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33. 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人民智谋太多。所以用智巧心机去治理国家,就等于是教人民互相斗智,君臣相欺,国家必然遭受危害。倘若为政者不以智巧治国,人民必然自然淳朴,则国家上下相安无事,这才是国家的福祉。

34.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35. 明民:即使民明敏,这里指明智巧诈。愚:使敦厚朴实。智:巧诈。

36. 稽式:法式,法则。反:通“返”,复归。大顺:顺天理,即顺自然。

37.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8. 百姓之所以难以统治,因为其内心多机心巧诈。

3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40.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月日名言)——《道德经》第十八章(趣祝福 ZFW152.cOm)

4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2. “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是古今治乱兴衰的标准界限。若能常怀这种标准在心,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

43. 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44.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45.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4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4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48. 学问多,似乎聪明一些,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历来不少。人要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不要总出风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刀可斫金,砍水无痕。

4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50.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51. 老子说道,如果人要能抛弃聪明智巧,就能得到百倍的福利,如果抛弃仁义,那么孝道和慈爱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因为孝道和慈爱的缺失,才显得仁义如此的高贵。如果没有商场上的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熙熙攘攘皆为利,就不会存在什么盗贼。人应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和欲望。

52. 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观点,和以前一样,老子强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百姓回复到没有计谋机巧的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