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7 11:01 10
岁月流转,影像如诗。在这篇“过年打糍粑图片推荐”中,我们将一同走进五幅充满年味与乡愁的画面,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1. 我的妈妈是一个将近四十的人,因我从小就特别爱吃,妈妈为满足我的口福,就用心研究烹饪技巧,一有空就捧起烹饪方面的书来看,一道菜,一道羹,细细琢磨,动手制作,多年下来,练出了一手的好厨艺。妈妈做的饭菜,酸甜辣咸宜,色香味俱佳,即便是再好的厨师也难以复制,再挑剔的美食家也找不出瑕疵。
2.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注: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
3.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
4.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
5. 离开云南,令我怀念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些可口的美食。
6.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7.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
8. 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
9. 我和阿姨做好面 皮和肉馅后就开始包饺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拿来一张面 皮,照着阿姨的样子,把面 皮放在手心中,又把一大勺肉馅放在面 皮的中间,两手一挤,只觉得黏糊糊的,一看,原来是我用力过猛,肉馅从面 皮里探出头来,好像在对我说:“里面太闷了,还是到外面来透透气吧!”于是,我赶紧把露馅的地方补起来,可谁知这边刚补好,那边的馅又露了,没办法,我只好把那边再补起来。可那边刚补好,这边的馅又从细缝里露出来了!它们好像跟我做对似的。我干脆不包了!可我看了看阿姨包了这么多,我心里觉得不甘心,就又包了几只饺子。我把我包的和阿姨包的做了比较:阿姨包的个个昂首挺胸,跟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一样,威风极了。可我包的一个个都没精打采,穿着补丁的衣服,还没开始打仗,就先投降了。我跟阿姨的手艺相比,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哪!于是我对阿姨说:“教教我到底怎样才能把饺子包好啊”阿姨回答说:“肉馅不要放太多,收拢面 皮时不要有缝隙,而且也不要用力过猛。”我听阿姨说完后,自己又认真地包了一个,果然比刚才包得好多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然后又对阿姨说:“不愧是包饺子老手啊!”阿姨谦虚地说道:“包饺子人人都会,不止我一个人会啊!”
10.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11. 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
12.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13. 民族节日多出于民间传说故事,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纪念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本民族的节日。[2]
14. 、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15. 我相信我每天的生活都陶醉在美食当中,因为我有一位比“一级大厨”还高一等的美食家妈妈。
16.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17. 大家盼望已久的新年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我想,在过年的时候各家各户应该都会包饺子,当然,包括我们家也不例外。
18.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19.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20. 4描写美食的作文800字初中 篇
21.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22. 侗族的春节习俗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进贡,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春节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
23.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24.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
25.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进贡,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互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26.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27. 早上起来,听到到处都是放炮声,我当然也就忍不住了,就回屋里把我的`炮也搬出来,先放长的鞭炮,噼噼啪啪的,可响了,然后又放了几个烟火,烟花喷的老高,打在空中象满天星一样,可好看了。
28.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29.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30.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31. 阳光红灿灿,对联喜盈盈,人儿笑甜甜,春节乐融融,祝福美滋滋。衷心祝愿你新的一年:钱包鼓鼓鼓,身体棒棒棒,朋友铁铁铁,前程旺旺旺,生活美美美!
32.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33.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各个不同,也有着各个不同的俗意,但是在我们的老家那最常见的习俗便是打麻糍。
34.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35.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36. 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 春节结束。□过侗年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37. 1描写美食的作文800字初中 篇
38. 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
39. 我的云南之行的第一站是昆明。烤饵块是许多昆明人的早点。饵块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白面粑粑叫饵块”。我们住的宾馆前面就有一家饵块店。我原以为饵块只是白面大饼加油条,顶多再抹上点儿甜酱、咸酱。可走近一看,才发现做饵块不是那么简单: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白面饼和油条放在炭火上烤,待到大饼烤热,油条烤脆时,根据个人口味,涂上苏子甜酱、花生甜酱、芝麻甜酱或咸酱、辣酱、腐乳、萝卜干、酸豆角丁、豆芽等。这些酱菜塞满了十多个坛子,可真讲究啊!其实,更讲究的的还在后头呢!你若在“建新园”中点上一份豪华型过桥米线的话,服务员就会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和一碗米线,然后三十多碟小菜源源不断地摆了上来:天上飞的有鹌鹑;地上跑的有鸡、羊、猪、牛;水里游的有三文鱼,大虾……还有高寒竹虫,汽锅鸡等名菜,连餐后水果都准备好了。吃在昆明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40.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41.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42. 麻糍不仅香脆美味,使人留连忘返,而更无法让人忘记的便是与家人一起吃时团圆那温馨与美好。
43. 包铰子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不懂就要问!这个道理在学习上时刻提醒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向老师、同学请教!
44. 刚一到那,外婆便把那在水中泡了足足两天的糯米拿了出来,在给它洗了个“冷水澡”之后,便又将它放入蒸笼里给它做了个“桑拿”后,它便已全新的面容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此时的糯米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硬邦邦的样子了,那软耷耷的样子仿佛就是做过桑拿后的人舒服的样子,一粒粒糯米也因为吸收了水份而变得饱满,闻起来还有一阵淡淡的米香。之后便到最重要的步骤——打麻糍,先将全部的糯米都倒进石卯中,之后,便由两位强壮的青年来打麻糍,一个打一个翻,轮流交换,“砰,砰,砰”坚定有力的打米声传入了耳略,人们也随着打米声点燃了那颗对新年家人团聚的欣喜和激动。但你别看那青年这么有力气的样子就小看了这个环节,其实单单是那个麻糍棒槌就有好几十斤的重量呢!更别说糯米黏乎乎的,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很快当敲的人累了的时候,便跟翻的人交换,使得不会那么劳累。渐渐的那一颗颗的糯米在麻糍棒槌的“关照”下渐渐又变了样子,很快一个纯白色的大面团便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如果不是亲眼见,我绝对不会相信,这竟是由众多颗糯米组合而成的。终于,到了最后的一个环节了,众多的妇女一齐围绕在面团前,轻轻扯出一小块来,放入自己所喜爱的料浆之后,再将小团对折,轻轻扯下,揉成一个圆球样而压成圆瓶形,麻糍的样子就做好了,而圆圆的样子就象征了那团团圆圆的俗意,在蒸笼底部撒上一层面粉,防止麻糍黏牢后,再将其蒸好,便分发给每一个妇女,她们便将其带回家中,一齐与家人分享新年团圆的喜悦欢乐气氛。
45. 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
46. 眼见家家都团圆,不知不觉又一年;新年来临祝福你,愿你来年喜连连;身体健康家和睦,事业顺风福禄全;天天开心天天乐,准保升职又加钱!新年欢乐!
47. 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
48.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49. 新年祝福赶个早:一祝身体好;二祝困难少;三祝烦恼消;四祝不变老;五祝心境好;六祝忧愁抛;七祝幸福绕;八祝收入高;九祝平安罩;十祝乐逍遥!
50.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