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4 14:39 7
1.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2. 导读为先,引导预习。大纲中明确了一点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根据这一点我采取了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自己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在学生读课文之前,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将自己在理解中的难句找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4.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5. 他太天真了。
6. 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7. 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8. 今年暑假,我在空闲的时间里看完一本名叫《史记》的书,读了这本书后,令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和道理。
9. 其中我最敬佩秦穆公,一次,他派孟名视西艺术,白乙丙去攻打郑国时,被晋国率兵打败,但秦穆公并不惩罚他们。反而从自己身上找错,最后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了中原霸王之一。我觉得宋襄公十分可笑,为了树立自己的威风,结果中了楚国人的计,不顾国小兵弱,使国家的人民都受到了惨重的代价。
10. 项羽本是这样。他英武,在战场上如鱼得水,很快地他便几乎拥有了一切俯视众人的威凛、叱咤风云的霸气……可是他没有攀上王座,而且上天也注定不让他成为万人之上的那个惟一的存在。
11. 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12. 秦赵抗衡时期,由于王族的优越,赵氏后人再无杰出人才,廉颇、蔺相如之后,赵终为秦所灭。
13. 三大影帝的同场飙戏也绝对是全片最大看点。“夜审死尸”“城中对话”“出征训话”等几场三人对决戏均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黄四郎邀请老汤、张牧之的鸿门宴最为精彩,整段戏台词是针尖对麦芒,三位大哥却表现得谈笑间灰飞湮灭,十分考验表演功力。而姜文更采用了360度移动摄影来拍摄这场戏份,令很易处理成单调的“圆桌戏”看起来动感十足,一气呵成。
14. 至于直接取材于《史记》的历史小说,那就更不需要说了。在戏剧方面,因为《史记》的故事具备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统计,仅现存的元杂剧中,就有十六种是取材于《史记》的,其中包括《赵氏孤儿》如此的具备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很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大家都知道的《霸王别姬》等。
15. 故事从葛优饰演的马邦德乘坐“马拉火车”买官上任说起,当葛优刘嘉玲夫妇与师爷冯小刚三人在火车上“歌舞升平”时,遭遇姜文扮演的悍匪张牧之等一行人打劫,葛优为了保命谎称已经淹死的冯小刚是县长马邦德,自己是汤师爷,并说服想捞钱的张牧之取而代之到鹅城当县长。而鹅城中有一霸黄四郎,正是由发哥饰演,姜文一上任发哥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引发二人间一场阴谋战,而“两头倒”的葛优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三个王者,只有一个能笑到最后。“一个土匪碰上一个恶霸,多简单的事儿。”这是片中姜文的一句台词,也道出全片的故事脉络。全片情节紧凑,故事则通俗易懂,是一部堪称上乘的“全片无尿点”的“憋尿之作”。
16.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
17. 骁勇善战的项羽有勇有力,但谋略逊于刘邦十万八千里。倘若以项羽为将,必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他的刚愎自用,过于重义和重情,导致他少了那么几分运筹帷幄的帝王之气。照理说,谋士范增的眼光与胆识都不在刘邦谋臣张良之下,但生生被项羽气死。鸿门宴那么好一个局,偏就放虎归山,终究酿成大错。
18. 书中“四面楚歌”的故事最吸引我。因为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使得刘邦有机会利用陈平进言的离间计造成项羽与范增不合,缺兵少将的项羽无可奈何,最终落得落荒而逃的下场。“四面楚歌”的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
19. 读了“鸿门宴”这段文章,我感受到:人不要太自满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项羽在鸿门宴上可以杀刘邦,可是他放弃了。刘邦在上厕所时逃跑,虽然不符合情理,但是在打仗要逃的.时候就不要在乎这点小事,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不要放过。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们班选科学小组的组长,我们组有刘禹尧,何轼,xx熹和我,一开始我们都让xx熹当组长,但xx熹不当,然后我说:“如果你们都不当,我就当,爱当不当,不当我当。”后来我就成为了科学小组的组长。
20. 历史篇:龙且居然和樊哙一个水平,张良自始至终在算计项羽,《秦时明月》这是怎么回事麻烦出来解释一下。最大的悬疑就是为了体现足智多谋一个锦囊就把张良韩信萧何全搞死了,这可怎么办?韩大将军还没剁成肉酱就死了,以后七国还乱不乱了?你当吕后是出来打酱油的吗?
21.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22. 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23. 荀子曰:“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4.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 多年的备考工作积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文言文的复习要夯实基础,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要以阅读和训练想结合,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词义和句式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全文,要注重词语和句式归纳的对比练习,句子的翻译要准确规范、直译为主,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
26. 看完关于辩士的文章,我终于知道为何有句话叫:辩士纵横天下了。
27. 信任陪在身边时,我们或许不会在意,但当我们渐渐丢失它时,便能体会它的可贵,刘邦在弥留之际,见到了从他的追杀中逃生的张良,他伸出颤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说:“这些年,我过得很不好,晚上总是睡不踏实,我总觉得他们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独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让人同情。但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吗?若不是当年的他不相信一同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将他们赶尽杀绝,又怎会换的这身心俱疲,孤独终老的下场呢!
28. 今年三部贺岁大片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断背”元素:《赵氏孤儿》中程婴与韩厥的关系如同夫妻、“非2”中廖凡饰演的建国一角实则“整形后的冯远征”。“子弹”里,姜文将“断背”进行了戏谑表现:片中他不仅称自己离不开汤师爷,而将已准备投靠发哥的葛优重新拉回身边,还要搂着葛优睡觉,当姜文脱掉衣服时,葛优一句“你是要杀我还是睡我”笑翻全场。
29. 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
30. 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
31. 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
32. 这本书里,有正直善良的好人,有卑鄙无耻的小人,人物个性鲜明。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这不是因为他人高马大,也不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而是因为他得知蔺相如是故意让着他时,主动负荆请罪,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33. 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如2006年福州市中考题有“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
34. 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35. 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36. 当匈奴前来和亲,朝臣都觉得不答应而发兵攻打,韩安国分析了一下匈奴的利害,于是,皇上便同意和亲。可和亲第二年,匈奴用材去利用边地之民,于是皇帝派遣聂翁壹做间谍,可惜最后被单于识破计谋。
37. 但是,在《史记》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西楚霸王项羽。虽然,他最后没有成功,但我最惋惜的就是那四面楚歌,最后在乌江自刎的人。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历史上少有敢单身独战敌人的英雄,我觉得他忽略了一个人:项羽。他在遭遇汉军追杀,一人杀敌数百,誓不放弃,难道他不是以一杀十的大英雄吗?在乌江时,一位亭长敬佩他,于是便让他赶紧渡江后卷土重来,可他不肯,最后还是在乌江自刎而死了。连李清照也为他写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8. 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39. 赵氏自赵夙随晋献公征战,赵衰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起,做为臣子,赵盾算是做到了极致,他一人决定着晋国的兴衰,决定着国君的命运。然而,物极必反,赵氏难免遭到灭门的报应。孤儿赵武之后,赵简子,赵襄子相继巩固了赵氏的政权,也加快了晋国的分裂和灭亡。
40. 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为主持人展开学习的《鸿门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场让项羽失去天下的宴会令我充满了好奇心,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大英雄,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他难以见江东父老呢?为什么他留不住人,八千子弟兵没有了,项伯也投靠他人,连范增也被气走?我的心里疑问重重。
41. 志存高远,智取人心
42.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6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2006年江西省中考题中有对“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是”字的解释,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动词,一种是代词“这”,如“是年”,“是日”,很明显,此处“是“的释义为“这”。
43.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本书共有五十二万多字,是以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写的,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44. 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
45. 携手作战,最要紧的便是凝聚力,而这种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没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盘散沙,又如何能够凝聚的起来呢。称帝成功的刘邦,又何尝不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将士兄弟,轻信范增,将他们赶尽杀绝,最终只能孤独终老。
46. 妈妈给我买回了一本《史记故事》,让我仔细读一读。我写完作业,拿起《史记》看了起来,被里面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
47. 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48.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49. 然而,性格的差异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毕竟,当时项羽与刘邦的经历和年龄上都存在差异。也许,还要加上个人的志向与认清自我的能力。
50. 项羽真的像个小孩子,意气用事、自我主义却又善良单纯,他想改变游戏规则却终于败其手下。怪不了刘邦,他只是完完全全遵守着规则,顺从地玩到了最后。因为这是战争,谁都不能相信,忠诚与背叛、依赖与猜疑往往只是一纸之隔,战争的王者,不需要天真。
51. 我 比较喜欢项羽,他推翻了秦朝,烧了阿房宫。但是因为项羽的一些缺点,让他兵败,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我认为项羽应该听取良言忠告,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有 个谋士叫范增,范增看出刘邦是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人,就让项庄在宴上舞剑刺杀刘邦。只可惜项羽没有听从,让刘邦逃了。还有项羽的部下韩信也是很有才能的,但 是项羽一直没有重用韩信,最后韩信投靠刘邦,率汉军冲出汉中,把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项羽兵败自杀。
52. 每一个人活着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反而只顾着本国眼前的利益,是不好的。
53. 影片开头就有一个镜头扫到了太祖庙内的一盘棋,这盘棋为整篇故事的叙述埋下了伏笔,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其实一开始不论是项羽还是刘邦就注定是这盘棋上的两个棋子,他们自以为自己已经掌握自己的人生,殊不知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
54. 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55. 文言文阅读方法
56.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2009-06-04
57. 注重课内文言文的常识,广积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有规定掌握的实词120个,虚词18个。其中大部分内容在课内的文言文以及课下注释中都看得到影子。例如 :袁宗道的《论文》中“以讹益讹”中的“益”与《师说》中的“圣益圣,愚益愚”同义。《明史 · 韩文传》中“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中的数与《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可见在课本内无时无处的积累,都可以较好的运用在自己的实践中。
58. 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
59. 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60. 萧何和许多陪主子打江山的人一样,最后被乱棍打死!!真是不胜心寒。整部电影看得我心都要碎了。先是项王被张良所骗,离间了他和他的亚父范增;接着是霸王乌江别虞姬;再下来就是刘邦清除随自己征战之人。对于得了天下后不信任身边的人,处理得我最满意的当属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没必要那样一一杀之啊!!阿弥陀佛!!罪孽,罪孽啊!!
61.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
62.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63. 昨天竟忘了说项伯了,项伯啊项伯,说你善良吧,你应该杀过人吧。在战场上你怎么不对自己的对手仁厚,却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对自己的亲侄子的对手仁厚。我太佩服你了!!!
64. 通过蔺相如的做法,我懂得了做凡事都要动脑筋想办法,要有策略。要抓住对方的弱点,与其谈判,才能取得胜利。
65.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66. 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67. 这本书的主题是绝世英才的风范,里面有一个个战国时期的小故事,比如有:应侯范雎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田单复国的故事……
68. 假期里,我从《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中汲取了营养,领略到了历代英雄的气概与豪迈,也从他们的事迹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69. 在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会犯一些错误,如果你主动地对别人说声“对不起”,或许别人就会原谅你的过错。记得有一次,我又蹦又跳的在桌椅间穿梭,突然一个转身,“哗”的一声,一个笔袋应声落地,五颜六色的笔散落一地,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铺在地上。那位同学有点生气,冲着我大声喊叫:“干什么啊你?!”我默默地蹲下来一枝一枝的把笔捡起来装回了笔袋,轻轻地放在她桌上,虔诚的对她说一声:“对不起!”她冲我笑了笑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没关系!”
70. 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71. 算计——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张良与范曾以棋斗智,皆有输赢。谋者纵是惺惺相惜,过程中仍是要你来我往的起起伏伏,彼此自是要为此付出相应代价。在那个年代各为其主,也许别无选择。而如今亦或是只能无可奈何,但我仍旧期待着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不造作,不质疑,不心存保留。我会尽力做到无所不能对人言,记录生活中的有所感有所悟,之于我自己的所有皆可示人,“君子坦荡荡”,愿我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可成为君子相知,相携,共进步。
72. 《史记》中记载了太多事事非非,记载了贤德与骄*。所以死的人太多太多了。
73. 韩安国的一生也许算是幸运,但结局却不然,他有廉洁的品行和端正的行为,也有很多巧妙计谋为国分忧,可算是人才,可惜了一步错步步错,吐血而亡,可想而知内心多么惭愧于国,这是一个多么爱国的君子啊!作者:张琳伟
74. 《少年读史记》的内容简短,但是通俗易懂,所以我很喜欢看。其中尧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不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而是让大臣选一个能干的人来接替。尧选对了继承人,舜非常聪明能干,他也很无私地把位子传给了他认为有才能的人——禹。
75. 韩安国最后被渐渐排斥疏远,又因为领兵驻防被匈奴所欺,内心愧疚抑郁,终而吐血而死。
76. “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77. 他们,是兄弟也是敌人。若说项羽是光之面,刘邦就是暗之面。他阴险狡诈,善于言辞与察言观色,偏偏又有那么多能人愿为他效劳。项羽何尝不知他是个后患?可是他固执地不听范增的劝告,固执地想去相信这位兄弟,固执地相信世界,最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
78.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79.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80. 所有人物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吕后了。她是这一本书中唯一一个作为主题讲的女人。她是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民间对她的评价是:心狠手辣、惨无人道。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吕后她虽然手段狠毒,把戚夫人变成“人彘”,但是她也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太极端,不能只因为他(她)做了什么坏事很坏很坏,就说这是个坏人。
81. 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历史学习小组,在网上和几组家庭一起学习《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我觉得收获非常多。
82. 其次我还喜欢孙膑,虽然孙膑被自己的同学庞涓废掉了双腿,但是孙膑借用了魏国与赵国攻打韩国这个机会用万箭复仇这个计谋杀死了庞涓,从而能看出孙膑是一个出奇制胜,计谋多端,变化莫测,能将敌人一网打尽的军事家,政治家。
83. 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有残暴的纣王、夏王、秦始皇、秦二世自不量力的宋襄公,聪明的的田单,胸怀大志的项羽,勇于抗暴的陈胜、吴广和荆轲……
84. 演技篇:刘亦菲的表现基本参照林志玲,我无法想象虞姬是个小萝莉,但我还是挺喜欢看她的脸蛋,观后感《鸿门宴观后感400字》。从《集结号》张涵予的所有角色都能成为最重要的线,他真幸运。在我一直以为整部片子是把刘邦演成刘备时,黎明的一个嘴角上扬终于把刘邦的邪性召唤回来了,这是全片最精彩的镜头。
85.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那就更好。 (
86. 司马迁不管是受儿时影响,还是父亲临终嘱托,完成史记这是他的目标,虽然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最终他忍辱负重,为了目标,他奋斗过,他努力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经过了漫长的13年时间,他经过写作的艰辛,他写的《史记》终于被封为封建时代著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