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无中生有,道法自然 无欲以观其妙

面书号 2025-02-14 13:10 5


1.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嵇康

2.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4. 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富兰克林

5.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6.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道德经》

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0. 典出春秋老子《道德经第章》

1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2. 当人类隔阂泯除,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13.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4. 海尔的每年都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每天都是一个百米冲刺。如何做事有一个老师孔子的《论语》如何做人有一个老师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参与经营进入市场,还有一个老师孙武的《孙子兵法》。

1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章

16.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因为在异性面前,男人总喜欢表现自己很男人的一面。这样也才像个男人,所以大男子主义有时候是必须有的。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17.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8.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9.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宣永光

2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ile/我只有在工作得很久而还不停歇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契诃夫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道德经的智慧全集》

22.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章

24.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25.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6.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8.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29.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0.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2. (作者简介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33.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

34.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35.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6.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37.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3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9.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40.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1. 意思是:“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42. 出处: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

43.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44.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45.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46.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47.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48.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49.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因此《道德经》开篇即言“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处处都在阐发他关于“道”的哲学和智慧,企图引导读者思道、悟道,进而得道、行道。

50. 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智慧的提升,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指导人们为人处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老子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结晶,是老子的真实生活和生命的精华,是老子启迪人们智慧的钥匙。

51. 老子所著的五千言的《道德经》,重在引导人们去认识、体会、领悟“道”的深奥智慧,去开启人们的理性思维。

52. 《道德经》的第一章,讲的就是有关“道”的智慧。在普通人的眼里,“道”是道路,是方法,是途径,是规律。但是,在老子那里,“道”则是智慧的代名词。

53. 这种智慧,是我们的日常经验所无法把握的,是我们的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和言说的;它是“不可道”的“常道”,超越了人们的经验思维和日常感觉;它既是有,又是无;它深邃奥妙,不易掌握;它无形无声,超越了人们感觉的认识范畴。

54. 一言以蔽之,“道”就是一种智慧,犹如佛教的“佛”一样——在佛教中,“佛”就是掌握了大智慧的人。

5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56.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57.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58.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59.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60.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61.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