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4 12:40 6
九篇经典解析,一窥秦朝巨匠之风采,品读历史,感悟智慧。
1. 转折发生在始皇帝病死于沙丘。阴谋家赵高为了把胡亥推上王位,去拉拢李斯,李斯犹豫了好长时间最终答应。而打动李斯的一句话竟然是:“扶苏做了皇帝,你能确保丞相之位不会被蒙恬替代吗?”为了保住这“仓中鼠”的地位,他选择了跟随阴谋。现在我们似乎没必要骂赵高赞李斯,毕竟那是个满口道德仁义却只说不做的时代。说李斯缺少骨气,也太勉为其难了,他要的仅仅是自己额荣华富贵。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为主持人展开学习的《鸿门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场让项羽失去天下的宴会令我充满了好奇心,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大英雄,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他难以见江东父老呢?为什么他留不住人,八千子弟兵没有了,项伯也投靠他人,连范增也被气走?我的心里疑问重重。
3.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4.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5.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里,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来到长江边上的赤壁。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赤壁赋》。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长短结合,朗朗上口。
6.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如古人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铺张浪费的`小儿子在平常是不值得重用的,但如果范蠡让他拿重金去赎回二儿子,他就很有可能取得成功。而大儿子拥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但是吝啬而不舍得拿出重金,反而害死了二儿子。所以,每个人都要善用自己的长处。在学习上也是这样,要看到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像《千金买仁义》中的冯谖,花费重金帮助了不少农民,为孟尝君赢得了人心,让孟尝君受到老百姓爱戴,为他以后能招到更多的贤士作了铺垫。只有像冯谖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仁义不像钱和物那样能马上利用,孟尝君由最初的不理解以及恼怒,到后来自己被贬后才深深体会到了冯谖的智慧,真是“千金买仁义,仁义超千金”啊!
7. 这年,秦王突然下令逐客,李斯就给秦王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而这篇文章让李斯在秦国彻底站稳了脚跟。从此他有机会接近秦王,有机会实现他的夙愿。凭借忠心和实干,李斯很快被封为了丞相。手中有了权力后,他如在《谏逐客书》说的一样,为秦国的长治久安而废寝忘食。他废封建、统文字、焚诗书而大干特干,与此同时,他的忠诚换来了秦王的回报,封他为贤成侯,于是他彻底成为“仓中鼠”中的.一员。
8. 在这本书里,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我觉得唐皇应该收集更多的书籍供天下阅读一些来自统一前其他国家的书籍,不要那么专横,要心胸宽广,能够接纳百家之言。精通习武的汉武帝应该了解一些巨著,成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再谈谈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鹊,他是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诊了多少个疑难杂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边缘上挣扎的老百姓。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几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负的重任,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他们言论和行为,注重因材施教,他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温故而知新,他还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十分正直的人。
9.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和《赠刘景文》等诗。《上下五千年》中讲到苏轼多才多艺,一生留下来四千多首诗,他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画家。
10. 文章结尾时,讲到了世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占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美景,这些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取用它们是没有禁止的,而且永远享用不完。这些话给我的启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体会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之美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去学习无穷尽的知识 这样才无悔自己的一生!
11.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12.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13. 在准备《鸿门宴》课件的过程中,我开始认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了很多项羽的生平事迹:小时候,叔父让他学写字和剑术,他略通一二后就不学了,叔父项梁说他,他却辩解道:“学剑术只能杀一人,学写字无非为了会写自己的名字。要学就学能够打败万人的。”于是,项梁教他兵法,但他也半途而废。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志向远大,但做事也容易浅尝辄止,轻言放弃,学什么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给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4.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16.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17. 作者最后写到,当太史公司马迁遭受宫刑时,不愿意苟活在世,是孙膑这类人物的故事激励了他,让他勇敢地活下来,最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18.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赤壁因苏东坡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东坡。
19.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20.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21.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还增加了知识,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读书真好!
22. 苏轼真正成为了苏东坡。
23. 我最喜欢的是“卧薪尝胆”和“悬梁刺骨”这两则故事。“卧薪尝胆”讲述的是,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国战败。之后,越王勾践每天拿柴草当被氇。他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苦胆的苦味,这样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经过十年的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后打败了吴国。
24. 在这篇故事中,让我领略到了孙膑兵法战略的厉害。比如“赛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比;用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这样一来,田忌就只有第一轮回输了比赛,其他两个轮回必胜,最终轻松的取得了胜利。还有著名的“围魏救赵”,孙膑说:“想把一团乱的`东西解开,不能东拉西扯;在一旁劝架,也不能劝着劝着就掺合进去。避实就虚,出其不意,一旦形式产生变化,问题自然就会解决。”最终田忌将军采取了孙膑的战略,利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一定派出的是精锐部队,而留在国内的是老弱病残的推理,没有直接出兵去救赵国,而是攻打魏国老巢,魏国的精锐部队听到这一消息,立马打道回府救自己的国家。这样一来,既解了赵国被围攻的危机,又让魏国疲于奔命,一举两得。从这些战略中,足以看出来孙膑是一位足智多谋,精通兵法的军师。最后的“马陵之战”,孙膑依旧利用高超的计谋将陷害自己的仇敌庞涓一举歼灭,万箭复仇。
25. 于是,李斯西入秦国,到吕不韦幕府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获得了吕不韦的信任,官职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充其量也仅是个秘书的级别,与他的愿望还差很远很远。
26. 但是,项羽依然是我心中的大英雄,他的'勇猛仍令我记忆深刻!“垓下之战”中,虽然他穷途末路,却没有向敌人屈服,保留了死前最后的尊严。这是一个英雄的失败之路,他的失败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性格会对他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与其说是“鸿门宴”让项羽失去未来,不如说是他从小养成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败!
27. 人应该学会激流勇退的,站在悬崖边上看风景固然便利,但一不留神便会粉身碎骨。吕不韦、大夫种留恋悬崖上的权势,结果身戮人亡,如此看来,做范蠡、范雎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8. 读完这篇故事我有两点感受很深刻:一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一定不要放弃自己,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二是《史记》真的很有趣,书中不仅仅可以学到许多才智超人战略故事,还有故事人物的许多优良品质值得我去学习。
29.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位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的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的华美乐章。
30.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1. 他想起了曹操,他问自己“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32. 《史记故事》这本书语言优美,并且十分精炼,只用短短几段话就可以把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出来,真是一部史学与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范蠡救子》这篇文章。
33.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多读细读中国的经典史书,以便创造出更精彩的未来。
34.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35. 结局,李斯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市。临死前,李斯对儿子说:“我想跟你会上蔡溜溜狗、打打猎,看来没有机会了。”最终连“厕中鼠”也没做成。
36. 心中沉浸着如此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37. 在鸿门宴会上,虽然项羽清楚除掉刘邦对他意味着什么,然而最终还是被刘邦必恭必敬、诚惶诚恐的态度和言语所迷惑,错过了夺得天下的最佳时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文《狐狸与乌鸦》。项羽就像那只爱听奉承话的乌鸦,让刘邦夺走了触手可及的一块大肥肉!巨鹿之战使项羽变得骄傲,他当时肯定很享受“威震天下”的感觉!“勇而骄,勇而无谋”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的项羽的目光短浅。他不希望任何人超越他。但最终,却让兵力比他少四倍的刘邦赢得了天下。令人惋惜。
38.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陈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39. 在故事中,范蠡非常有才华,资产数十万。但是,他的二儿子因杀人被囚于楚国。他本想让不贪恋钱财的小儿子用重金赎回二儿子,但因为大儿子的执意坚持而不得不让他去。但是大儿子因不舍得送出黄金,而让别人恼羞成怒,反而害死了二儿子。
40.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