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10 08:41 8
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智慧:服务之道的历史解读
1.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2.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3.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4. 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所管的事情。
5.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6. 望穿秋水:秋水,比喻眼睛。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
7.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8.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9. 不孚众望:不使大家信服。不能理解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负众望)
10.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11.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2.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1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16.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7. 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18.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删去。)
19. 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用作褒义。
20. 悬壶济世:指行医救助生灵。(壶,药壶也,注意该词的使用对象)
21.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不要把它误解成原形毕露之义。
2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3. 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贬义词)
24.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5.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
26.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27. 不稂不莠:稂,狼尾草。全词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
28. 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29.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30. 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如:“他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注意不能将这里的“训”理解为“教训”。
31.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开来,“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32. 贻笑大方: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大方”是理解本词的关键。
33. 孟子曰:“人同之而弗同也,有同也。”
34. 仁者见仁:指对同一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
35.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36.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37.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8. 孟子曰:“人皆可以观天地之德,故君子尊贤而容众。”
39. 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现也用来形容引起较大的反响。
40.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以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41.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褒义词)
42.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43. 《论语》中关于服务的句子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善于利用他人和外物的力量来提升自己。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进步。
44. 道路以目:形容百姓慑于暴政,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敢怒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
45.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人勤劳。(褒义词)
46.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7.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多用作贬义。
48.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
49.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多用于贬义的语境中)
50.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51. 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52.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53. 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作贬义。
54. 拒谏饰非: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贬义词)
55. 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56. 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57.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58. 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词)
59.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60.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1.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62. 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63. 粉墨登场:妆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
64.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65.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66.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67.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8. 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69. 自怨自艾:本义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已改正。现在只指自己悔恨,不包括改正的意思。(艾:治理,惩治)
70.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
71.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72. 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73. 子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75. 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该词前面不能再加任何的数量词。
76.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贬义词)
77.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贬义词)
78.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79.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80.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81. 天马行空:天马,神马。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垫豪放,不受拘束。
82.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83. 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84.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本词只用于自谦。
85. 孟子曰:“仲尼安而释然,颜渊侍立而问焉,曰:‘大哉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也?”
86. 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不能将本词只理解成物价上涨。
87.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在句子中使用时,不能与“笑”字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