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揭秘29条文言文疑问句,掌握古汉语精髓!

面书号 2025-01-04 09:33 3


1. 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

2. 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

3.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4.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5.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6.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7.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8.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例:

9. 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

10.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1.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12. 例如: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13.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14.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

15.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16. 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17. 哪里或那里。例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8. 文言文 疑问代词有哪些

19.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20. (《吕氏春秋贵因》) 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21. 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22.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23.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4.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25. 例如: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26. 文言文疑问词有哪些,请给出它们的释义

27.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28. 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29. 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30. 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越多越好最好是尊称

31.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3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3.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34. (《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35. 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

36.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7.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8. 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

39.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0. 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

41. 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42.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43.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44.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45. 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46. 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47.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48.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49.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例如:崤有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50.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51. (《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

52.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53. 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

54.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

55.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56.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57. 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

58.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59.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60.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

61.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62. 例如: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63. 疑问代词 (

64.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65.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

66. 例如: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

67.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