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陈情表》情感深度解读:140句感人至深的句子汇总

面书号 2025-01-04 07:09 7


1. 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报答皇上

2.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3. 《蜀相》《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蜀相》“,”,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陆游借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来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他在《书愤》中写下:“,”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4. 《客至》中“,。”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5. 《归去来兮辞》中“,”两句,陶渊明以云鸟自喻,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6. 《陈情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不仅仅因为一个“孝”字,而是将“孝”进行出神入化的处理后,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7. 《陈情表》中李密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8.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9. 《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10. 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11. 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12. 见: ①慈父见背(我)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13. 《锦瑟》中“,”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出来。

14. 《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

15. 在《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16. 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8. 被动句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19.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20. 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李密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

21. 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这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22. 《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

23. 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24.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25. 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6. 《将进酒》中由悲而乐,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27.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梦境中第一眼看到的天姥山仙境的景象:有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有日月照耀的宫阙,景色壮丽,精心炫目。

28. 《阿房宫赋》用16个字“,,,!”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29.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30. 矜: 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1. 《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32.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首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同时也点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33. 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34. 臣之辛苦: 辛酸苦楚

35.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