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4 06:53 36
1. 《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 《扬州慢》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诗句指出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3. 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4. 在姜夔的《扬州慢》中,“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5. 《扬州慢》中,“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诗句写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6. 内容:扬州慢 教者:洗尽铅华 地点:高二七班 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师: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 生:缓慢。 师: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读序和词。 (生自读数分钟) 师: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必要步骤。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 (生笑,议论,推举若干人。) 师:好,请c同学来抒情吧。 (生读) 师:她的朗读如何?点评一下。 生:语速快了,慢词应该慢读的。 生:“少”字好象读错了。应该是三声吧。 师:对,当“一会儿“或”稍微“讲的时候,“少”念作三声。 生:因为作者心情悲痛,所以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生:重音不明确。表现词人感情的词语要重读,像“厌”、“寒”、“难赋”和“冷”等等。 师:是不是重音都处理成加重声音的力量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的“冷”字怎样读好呢?加重语气,还是放低声音?大家试试看。 (生读) 生:轻读好一点,突出“冷”的感觉。 师:重音轻读,有时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师: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注意把握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然后简要概括序的内容。 生: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师:很好。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意绪呢?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感情的词语。 生:怆然。 师:“然”的意思是? 生:“……的样子”。 师:“怆然”就是悲伤的样子。还有吗? 生:感慨。 师:因何而悲而感呢?请大家在序中找到相关的词语。 生:蜀离之悲。 师:很好。[板书:蜀离之悲]蜀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看到荠麦弥望,寒水自碧,废池乔木,还有冷月和红药。 生:听到戍角悲吟,清角吹寒。 师:[板书: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师:大家想想,“红药”是词人亲眼看到的吗? (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 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慨? 生:伤感。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 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是啊,由此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刘希夷所写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种丧亡之痛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有了普遍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都能激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创造出的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激荡或理的启示的句子,就是“名句”。 师:那么,本词中,你觉得哪些句子道出了你的“意中所有”而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呢?请有感情的品读,然后讨论、交流。 (生读,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是见仁见智的时候了。 生:我喜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师: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师:跟“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冷”字。谁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首先,词人视线角度是怎样的? 生:仰视。 生:俯视。 师:有分歧了。说说理由。 生:明月在天上,当然是仰视。 生:作者站在水边,看着荡漾的水波以及月亮的倒影,因为“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 (掌声)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赞成是俯视。w同学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的分析方法很好。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好,继续听大家的见解。 生:我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短短八个字,寄托著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所以,陈廷火卓在《白雨斋词话》里高度评价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师:通过刚才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选取几个意象,从点和面上展现了扬州这座“空城”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荒凉萧条: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表达对国破人亡的悲凉痛惜之情。 但是,词里还有一类与之大不一样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写扬州的繁华热闹。大家找找看,还有哪些?出自何处?词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生:春风十里。 生:青楼梦好。 (众笑) 师:好,虽然这句并未直接写景,但它引人联想(笑声),联想到当时扬州一派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 生: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它们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诗。词人大量化用这些语句,是否与“悲”相悖呢? 生:不相悖。 师:愿闻其详。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师:很好。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 生:算,纵,念。 师:“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达了什么语气? 生:假设语气。 师:对,就是设想和虚拟的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这样的写法,在诗歌里很多。比如: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别悉归根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 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播放歌曲《扬州慢》,学生自由朗读。下课)
7. 围绕这个词,作者描绘了现在扬州城的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芍桥边药:破败荒凉。
8. 在姜夔的《扬州慢》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两句用假设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9. 在姜夔的《扬州慢》中,“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10.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11.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有《白石道人歌曲》。
12. 以花来反映唐朝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从白居易的咏花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甚而在他的诗中还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13.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14.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凄清冷落④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15. 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