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3 14:16 9
1. 意思是: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2.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 侧面描写,又称为侧面烘托,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更加鲜明突出的描写手法。诗人白居易在这两句诗中恰当地借助侧面描写,起到了补充正面描写琵琶女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4. 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5. 就本是一种饮料,但在*却有着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在古代诗人笔下,与酒有关的诗句不胜枚举。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诗句,表明天涯沦落人的孤寂。?>
6. 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景物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和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
8. 长江水系漫长,水域宽阔,水流舒缓,自然容易滋生出无数诗情画意来。譬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登临浔阳江头,抒写了一个”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凄美故事;而杜甫呢,则在《登高》中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对长江之景作了另一种注解。
9. 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0.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11.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绘音乐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音乐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刻,戛然而止的过程。
12. 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3. 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出重闻琵琶曲,司马青衫最伤心的情形;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虽然它所渲染的意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及,但它却真的写出了诗人的悲哀。?>
14. 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
15.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16. 推动情节发展、弥合开阈痕迹《琵琶行》里故事情节有: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上听诉说身世、同病相怜起感慨、重闻琵琶湿青衫。叙事繁复,极易事冗情淡,合榫之迹易显。A居易却能巧借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避免上述的毛病,而其中绝胜者,当属三轮月,不知是苦心经营,还是妙手偶得。三轮月,绾结景、事、论、情,且让情节流转,开阖无痕。
17. 在幽愁暗恨”“声渐歇”的过程中,琵琶的乐声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在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18. 古典诗词善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9.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20. 白居易写自己被贬官之地的荒凉,衬托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寂寞荒凉的。在这荒僻之地听不到丝竹管弦奏出的雅乐,听到的只有呕哑嘲哳的山歌和村笛声,就更加增添了寂寞和烦恼。在这种情况下,琵琶女“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高超演奏,不但显得别出一格,而且确实难能可贵。
21.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对于千古名曲《琵琶行》,作为老师首先必须是它的知音,否则又如何将其中的精彩教授给学生呢?
22. 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3.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4.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25. 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26.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27. 古典文学中“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忘归客不发。”月色朦胧迷离,恰似诗人当时的心境,这个“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
28. 三轮月,在诗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陪衬,它已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9. 浔阳:古代也称为浔城、柴桑、江州。地僻:地理位置偏远荒僻,是古代官员被贬谪之地。无音乐:没有正音雅乐。终岁:一年到头,全年。不闻:听不到。丝竹声:高雅的音乐声。丝竹,是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泛指音乐。两句的现代汉语意思是: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一年到头听不到高雅的音乐。
30. 都被省略,宛如挥洒自由的写意,不粘不滞,由象而生境,境生于象又超乎象。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遂将“天涯人”的飘泊零落衬托得更加孤苦凄凉,形象鲜明,可说是在叙事之中平添了几分画意。
31. 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
32.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在开篇即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为写离别的伤感做好了铺垫,
33. 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两句,借贬低无雅乐,表现诗人内心孤独,缺少精神享受,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