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七夕情深:精选古诗词,浪漫七夕夜

面书号 2025-01-03 11:28 9


1.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2.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3.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古代的诗人们通过诗歌将七夕的情景和寄托描绘得深情而美丽。白居易、杜牧、杜甫、辛弃疾和孟郊等诗人的作品,以各自独特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七夕节的浪漫、快乐和期盼。这些古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传承和弘扬七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5.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6. 唐代李贺的《七夕》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唐代孟浩然的《他乡七夕》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7.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穿针乞巧是古代女子乞巧斗技的一种方式,据说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不少古籍中都有七夕穿针乞巧的介绍。

8. 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9. 树列千秋胜,楼悬七夕针。

10.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刘言史《七夕歌》

11. 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2.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13.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代有很多描写七夕的古诗。

14.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15.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6.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17. 杜甫在这首诗中以自然景观描绘了七夕的美景,如"鹊桥河上尽长云,青天一色无纤尘","既鹊双栖亦合欢,总把新桃换旧令",展示了七夕的趣味和喜庆。

18.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七夕》

19.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20.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2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2.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

23.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的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24.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25.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杨璞《七夕》

26.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27.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28. 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

29. 杜牧的这首古诗中描绘了银河争渡、鹊桥相会的情景,如"阴云销尽露华凝,东风歌舞减残影","欲年年须此日,恋处处应苍苍生",表达了七夕节的快乐和期盼。

30. 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31.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32.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33. 银烛秋光冷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34. 《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35. 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

36. 孟郊的这首诗以古雅的语言描绘了七夕的情景和寄托,如"九宵云外一星桥,银汉遥临九子乔","麟凤箫韶乐未央,七夕牵情垂乳鸥",表现了七夕节的浪漫和祈愿。

37.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38.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39.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0.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描绘了七夕的夜晚和人们的思念之情。其中的诗句"云河洗尽银河浸,千夫万众空目眠","但上寒云千骑月,单向韶华犹带年"表达了对幸福和美好时光的渴望。

41. 辛弃疾的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描写了七夕的场景,如"雪白鹅肢在天河,女儿从此愁常辞","争星落日银河堕,年年此夜悬九丝",表达了对七夕传说和爱情的向往。

42. 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4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44.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45.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46. 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47. 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

48.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49.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