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3 04:20 6
1. 苔丝之所以会引起争议,还是和时代观念分不开的,我们不妨看看维多利亚时代的观念。
2. 我倒愿意咱们永远这样活下去。但愿永远是夏天和秋天,你永远觉得我很可爱。永远向我求婚,永远像今年一夏天的情况。
3. 苔丝的责任感贯穿整部小说,从开篇开始就可以看出来。
4. 第二章:讲述了主人公苔丝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
5. 最终,在种种苦难和压迫下,苔丝难掩内心的冲动,将全部的怒火全汇聚在锋利的刀刃上,一刀了结了亚力克的生命。
6. 而此时,苔丝的父亲因病离世,母亲身体虚弱,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苔丝身上。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苔丝是怎样艰难的处境:“弟弟妹妹失学,房子租赁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
7. 苔丝驱除了往事,用脚踩上去,把它扑灭,就像一个人踩灭一块闷燃着的危险煤块一样。
8. 比如苔丝不愿去德伯家认“本家”,但是因一次与弟弟送蜂蜜进城的路上,维持生计的老马意外死亡,她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9. 最后,在新婚之夜,苔丝还是忍不住把这件事告诉了克莱,本以为会得到克莱的原谅。结果呢,克莱的反应恰恰相反,他做了一个特别不负责任的决定,狠心丢下苔丝,独自前往巴西。
10. 因为多点知识也不过是知道我是一长串人中的一个,不过是发现某一本古书里记载了一个跟我一样的人,而我也只好扮演跟她一样的角色,那有什么意思,只会让人难受罢了。最好是根本不知道你的本性和你过去的行为跟千千万万人的一样,你未来的生活好行为也会跟千千万万人一样。?>
11. 曾经,我对克莱是比较排斥的,认为他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对他在新婚之夜丢下苔丝的行为感到十分痛心。
12.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
13. 一方面,克莱无法摆脱社会和家庭灌输给他的观念,以致他无法接受一个失去了Z操的女人;另一方面,克莱又对苔丝有着真爱,并对她的遭遇给予同情,舍不下她。
14. 并且,哈代用了一个副标题表明自己对苔丝的态度,哈代认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性”,一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
15. 因为,在苔丝看来,这是她所要完成的救赎。既对自己,也为克莱。同样地,苔丝也为了这个世界上,和她一样遭遇不幸的女性!
16. 炉栅下的灰,被炉火垂直地一照,像是一片酷热的荒野。炭火的红色光焰投到克莱尔的脸上和手上,也投到苔丝的脸上和手上,射进她额上蓬松的头发里,照在头发下面那细嫩的皮肤上。置身于这种红色的光焰中,让人想起来,觉得像末日审判时那样阴森可怕。她的身子映成一个巨大黑影,投射到墙上和天花板上。她弯下身子,脖子上的每颗钻石都跟着闪烁了一下,就像癞蛤蟆不怀好意地瞪了一下眼睛。
17. 随着那架旧竖琴的纤细的音调,她的新潮起伏波动,和谐的琴音像微风一样,吹进了她的心中,感动的她的眼镜里充满了泪水。
18. 此外,《苔丝》里面那些清新干净的文字,也令人赏心悦目。比如:
19. 合上《德伯家的苔丝》,我不禁想起了我国古典悲剧《窦娥冤》,同样的女性,同样被男权压制。窦娥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被其父窦天章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没的选择,而窦娥的丈夫没几年就夭折了。窦娥恪守妇道而又受到张驴儿的垂涎,张驴儿不就是中国版的亚雷吗?同样苔丝不得不去德伯家攀亲,于是便造成了她的“失节”;结婚前夕,苔丝把她“失节”的事写在信中向安吉尔坦白,碰巧信投在地毯底下,安吉尔没有看见,结果造成她的被遗弃;以后,由于家庭生计陷于绝境,苔丝迫不得已去见公婆,归途中又碰巧遇见当上牧师的亚雷在讲道,引起亚雷再度占有她的野心,最终造成了她的杀人罪。
20. 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时期是资本主义表面上繁荣的时期,虽然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建树,但封建残余仍在,虚伪道德大行其道,尤其是性道德。此时期对女性的压迫胜过其他任何时期,女性的贞操被看作是评价女性道德善恶的终极标准,无论你是多么纯洁高尚,一旦你在婚前失身,那将罪孽深重,从此将被视为可耻的女人,他人鄙视,社会抛弃,永无翻身之日。
21. 结婚前,苔丝曾经写下一封长信,准备向克莱坦白,却意外地把信塞进了地毯下面,克莱无从知晓。
22. 因为,正是亚力克让苔丝两度失身,让她成为别人眼里“不贞洁”的女人,让她在世俗的眼光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23.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苔丝本人,一个多么有责任心的纯洁女性。
24. 即便苔丝生活在一个淳朴的环境里,处处鸟语花香,但仍然有毒蛇发出的嘶嘶声。
25. 最后,我想问: 一个非自己原因而留下不光彩过去的女人她有罪吗?
26. 之后安吉尔在离开苔丝独处异国一段时间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返回英国,却发现苔丝由于家庭的窘境再次和亚雷一起。苔丝知道自己爱人的归来后,想到亚雷带给自己的种种磨难和痛苦,义无反顾的亲手杀死了亚雷,并回到了安吉尔的身边,两人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不过苔丝最后还是被抓住了,并处以了死刑。
27. 哈代以写诗歌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中途创作小说,晚年又转向诗歌。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以及收在《一个改变了的男人》等集子里的中短篇小说。
28. 在小说最后,同样是出于责任感,苔丝才了结了亚力克的生命。
29. 。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30. 在整个家庭里,苔丝父母的收入并不多,仅仅够维持生计,但他们却有包括苔丝在内的七个子女,这样的家庭生存压力十分巨大。
31. 苔丝到了德伯家以后,遇到了德伯家的长子亚力克,亚力克在苔丝面前装出一片好心,并让他在德伯家养鸡。其实,亚力克的用意并不如此,他贪图苔丝的美貌,一直觊觎着苔丝。
32. 小说里描写的地点是乡村,如今这些地方已成为名胜古迹,指引人们寻找小说的秘密。
33. 或许,对于天真纯洁的苔丝来说,被亚力克糟蹋的那一夜,是“留下终身遗恨的惨痛的一夜”。
34. 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于英国南部多赛特郡,1861年赴伦敦攻读建筑,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文学、哲学及神学研究。回乡后曾从事建筑业,几年后则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
35. 我们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追随着模糊的光辉来到这里。
36. 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二十五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现的典型人物,但是虽然他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时候所受的教训,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
37. 这是一个典型的被男权制度所控制、以父权为中心的时期。这时期的男性权限很大,甚至可以为所欲为。在社会规则和道德方面,男性处于主宰地位,由他们来制定标准,且这些标准对男性和对女性是区别对待的。男性的自由放荡是可以被理解和认可的,似乎本来就应该如此;而女性则不然,她们必须遵守男性所强加给她们的标准,许多权利被束缚,不能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标准,所以像失身这样的情况就会受到社会的鞭笞和唾弃,必须要承担责任和接受处罚。
38. 这个世界上到处是苛刻:地位对性情的苛刻,手段对目的的苛刻,今天对昨天的苛刻,未来对今天的苛刻。
39. 一个阶级里贤而智的女子,和别的阶级里贤而智的女子,真正的差别比较小;一个阶级里贤而智的女子,和同一个阶级里恶而愚的女子,真正的差别比较大。
40. 为此,苔丝受尽了内心的煎熬,她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罪恶的化身,被人侵犯了清白的领域的女人。
41. 即便放在高度文明化的今天,女性遭受了这样的事以后,人们仍然习惯于指责女性,说她们不知廉耻,不自尊自爱。
42. 而实际上,富人德伯太太家与古老的武士世家毫无关系,之所以有钱,完全是因丈夫放高利D起家,实属爆发户,这一家从北方迁到这里,连姓也是从博物馆里找来的。当然,苔丝的父母不管这些,信以为真,并把认“本家”当成跨越阶层的砝码。
43. 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44. 只是,没想到的是,克莱这位“正直”的男人,并没有因为苔丝坦白,而接纳苔丝,反而不负责任地在新婚之夜丢下苔丝,独自走了。
45. 克莱将苔丝视作纯洁的象征,最理想的妻子,所以才主动向苔丝求婚。可是,当新婚之夜,苔丝坦白了自己的过去,克莱的幻想便破灭了。
46. 幻想有如闪电转瞬即逝,冷酷的理智回过头来嘲笑她阵发的愚蠢。
47. 造成苔丝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吉尔所代表的资产阶级虚伪道德。安吉尔对苔丝精神上的打击甚于亚雷,并且由于他冷酷无情地抛弃了苔丝,迫使她再次投入火坑。其实,安吉尔作为具有“自由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当时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他不顾家庭、社会的压力,不当牧师,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前途,要“为人民服务”,他厌恶城市的资产阶级的“文明”生活,来到农民中间,接受了一些劳动人民的影响。
48. 刚步入新婚的苔丝,重新陷入痛苦的挣扎中,刚结婚便分居了,内心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与自责。苔丝在克莱离开后,只能继续去一些农场打工维持生计。
49. 很显然,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应尽的责任,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亚力克是苔丝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亚力克不在了,她才觉得如释重负。
50. 苔丝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我们重新回看这部杰出的小说时,我们不可回避它给世界带来的震撼和反思。
51. 另一边,克莱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他心里放不下苔丝,决定重新回英国寻找苔丝。小说到这里,加剧了苔丝内心的矛盾,因为爱着克莱,而对亚力克无比憎恨。
52. 苔丝在与克莱一起度过幸福、满足的最后五天之后,她被捕了,最终被处以绞刑。
53. 就算最后苔丝被家人出卖,她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决绝的反抗,这说明苔丝是非常爱护家人的,也是一位特别有责任心的姑娘。
54. 他难道不是很爱苔丝的吗?他对苔丝的爱难道不是高尚的吗?
55. 这本书,是我看过多次都不厌倦的作品,不仅仅因为纯洁的苔丝,更多的是因为苔丝悲剧的命运,留给一个时代的启示和反省。
56. 尽管苔丝的出身不好,但她却没有过埋怨,与之相反的是,苔丝会主动担起生活的责任,还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家人。
57. 苔丝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但这个人却好吃懒做,根本无力支撑整个家庭,负担相当沉重。苔丝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家庭主妇,像许多家庭主妇一样,她照顾孩子,干着各种琐事和脏活累活。
58. 依丽莎白时代,有一位诗人拿玫瑰含雪来比喻唇红齿白!他生平见过的女人,再没有象她那样叫他不断地老想起那个比喻来的了。在他以情人的眼光看来,简直就可以说,这口牙齿、这副嘴唇,真正完美无瑕。但是实在说起来,却又并不是真正完美无瑕,也就是因为这种似完美却又有点儿不完美的情态,才生出来那种甜蜜的滋味,因为有一点儿缺陷,才是人间的味道啊。
59.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苔丝后面的悲剧是由父母的虚荣心酿成的,但追根究底,是源于苔丝性格中的责任感。
60. 因为,如果不从文学角度讲,单从小说的故事题材角度分析,我认为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名利场》一样,是每个年轻女性必读的书籍。
61. 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们,无不为苔丝的命运而落泪,我也如此,我是含着泪读完的,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释怀。
6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63. 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显出得意忘形的神色,而且苔丝的母亲也对此信以为真,幻想借此改变经济上的困境。
64. 在牛奶厂工作期间,苔丝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克莱相爱并订婚,他们的恋爱也得到了牛奶厂女工真诚的祝福。
65. 苔丝是哈代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据传记作家罗伯特·吉廷斯研究,苔丝的部分遭遇取自哈代祖母的经历,而外部形象则来自一质朴美丽的赶车姑娘。哈代的某些作品包括《德伯家的苔丝》在出版之际曾遭到评论界的猛烈攻击,但晚年的哈代受到英国人的最高推崇。
66. 哈代以充满感情的笔触鲜明生动地塑造了苔丝这样一个纯朴美丽而又一生不幸的农村姑娘形象。纵观苔丝悲惨的一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被道德、反动宗教和资产阶级法律扼杀的,她的悲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苔丝容貌美丽,毫无心机,待人诚恳,做事勤勉。可就因为她惨遭强暴失身,竟被世俗偏见视为*妇。相反,摧残她的贵族恶棍亚雷却因为有财有势而逍遥自在,之后还摇身一变成为牧师。
67. 对于苔丝的责任心,有人认同,也有人鄙夷,因为对于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来说,揽在身上的责任感,或许也是造成自己一生悲剧的开始。
68. 如果她刚刚被上帝创造出来,一出世就发现自己是一个没有配偶而生了孩子的母亲,除了知道自己是一个还没有名字的婴儿的母亲而外,对其它的事一无所知,难道她还会对自己的境遇感到绝望吗?不会,她只会泰然处之,而且还要从中找到乐趣。她的大部分痛苦,都是因为她的世俗谬见引起的,并不是因为她的固有感觉引起的。
69. 此外,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同样产生于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命运弄人”被写成苔丝毁灭的原因。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把情节推向悲剧的顶点:父亲酒醉,苔丝代他赶车,途中打盹,碰巧迎面来了辆邮车,撞死了老马,致使全家生活面临危机,作者在终篇时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这里明白地告诉读者,是“命运”害了苔丝。
70. 也因此,哈代在小说中,让亚力克用一段话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观念。亚力克侵犯苔丝后,还不知羞耻地利用亚当被夏娃诱惑这个故事来指责苔丝,诬陷苔丝诱惑了他,才导致这个悲剧发生。
71. 在结尾处,我建议大家可以认真去读一下这本小说,尤其是女性。
72. 三个月后,亚力克在一个夜晚夺走了苔丝的Z操。苔丝被侵犯后,并没有顺从亚力克,而是带着心灵和身体的创伤,回到父母身边。不过,这时的苔丝,却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可婴儿生下后不久便夭折。
73. 不过这样完美的文明,不能预言在先,甚至于也不能悬想为可能。我们只晓得,现在这件公案,也和几百万件别的公案一样,并不是一个完全整体的两半,正当完全适宜的时候,两两相遇;而是两半里,那迷失不见的一半,在愚蠢冥顽中,独自到处游荡,一直游荡到事过境非。无可奈何的时候。由于这种行动的拙笨迁延,就生出来了种种焦虑。失望。惊恐。灾祸。和非常离奇的命运。
74.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苔丝,这也是其“性格小说”中的典型女性。
75. 第三章:讲述了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76. 她老不去找户内的工作,因为她不知道,有智力,有体力,又干的了,又愿意干的人,无论在哪一界里,都是非常地缺的,她只知道害怕市镇和大户,害怕有钱的,事故深的人家以及礼貌和乡下人不同的人家。
77. 一个人品格的美丑,不仅仅在于他取得的成就,也在于他的目的和动机;他真正的历史,不在于已经做过的事,而在于一心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