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2 21:59 5
1.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
2.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3.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
4.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5. 若是身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所有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6. 所谓凡夫心,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7.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8.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9. 如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是明镜清影,亦难映照镜物。
10.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11.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时时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时间、任何方向与地理都是吉祥的。
12. 心随境转,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13. 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佛;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幢幢。
14. 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15. 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16.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17. ldquo;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最大最清净的爱。
18.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19.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20.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而善的。
21.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22.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上。
23. 爱这件东西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饿难饱足,像饿鬼一样。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
24.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有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25.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此亦符合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26. 每一天都是作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27. 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28. 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29.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30.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31. 心如镜。虽外在景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
32. 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个被爱的人,就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
33. 众生心即是凡夫心,也是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现佛性。
34.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有执著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怒、不甘心。
35.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36. 众生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却成忧愁。
37.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38.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39.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诫我们的心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40. 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41. 凡夫就是追求神奇鬼怪,所以心才会乱,因心乱故才要去找八万四千法门,找得团团转,实在说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42.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
43. 修行者的本份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的行为。
44. 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沉浮、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45.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即常可自在;心正则邪不侵。
46.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分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
47.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堪得起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生存得更自在。?>
48.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以自我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响周围的人群跟着争执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观。
49.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50.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51.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52.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辩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53.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54.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55.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56. 菩萨精神是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也要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就是实质的表达,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坚固的永远的工作。
57.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58. 人多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进;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59. 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
60.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61. 把慈悲形象化,付之具体的行动。
62. 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63.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64. 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65. 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66. 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在懈怠睡眠中慢慢地坠落,良知良能就这样睡着了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67. 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有为人生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68. 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
69.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70. 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71.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72. 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一无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