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2 21:47 9
1. 真是心思缜密的女人,我的所思所想,她都会满足。
2. 相思到死有向把益,生前欢我去胜沉为生。
3. 当后华幽光羡登临,红尘悲怆我自知。
4. 《源》作为古代经典,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果没看过《源氏物语》,来看现代日本文学里有名的作家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人的作品,总会像缺了一块拼图。《源氏物语》中包含许多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美学的东西,除一种最实质化的物哀观,还有一份“国风文化”的兴起,《源》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独立标志。由于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常有海啸、台风、火山活动等等不可避免的灾害,所以,他们深知世事无常,那么对自然的崇敬便不可避免;在平安王朝的中后期日本开启自学模式,唐末的颓败让日本警醒,菅原道真也主张中断遣唐使。所以,许多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从这个时期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为民主主义独立的时期。而用假名著成的《源氏物语》自然就被视作一部日本人自己的国学著作。再从精神与文化观念看,确实融合了日本的民族意志和特色。从《源氏物语》这一著作中,可以窥见的有物质(物)和精神(哀)双层美,物哀的审美意识比起悲哀更为恬淡、空寂,并且表现形式也不是特别强烈,就是一种淡淡的感伤跃然眼前。而其中的生死观就如川端康成所述“死是最高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有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这些观念在日本文化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展现,日本文化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去享受人生易垮的堤防,在我眼中就是善于在纯美中坠亡,又于堕落里勃发,尤为值得学习。
5. 艳阳高升,原野上的朝露很快便了无痕迹。源氏痛感人生如梦,像朝露一般,愈加万念俱灰。
6. 相思到死有何益,生前欢会胜黄金。
7. 不似明灯照,又非暗幕张。朦胧春月夜,美景世无双。
8. 眼看着遗骸,总当她还是活着的,不肯相信她死了;直到看见她变成了灰烬,方才确信她不是这世间的人了。
9. 陋室如同金玉屋,人生到处即为家。
10. 繁华凋去秋风劲,弱草芳尽不禁悲。
11. 剧怜细草生难保,薤露将消未忍消。
12. 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13. 在江户时代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国学研究者,本居宣长,他首先将《源氏物语》中的物哀观理论化,并将此作为他的世界观。“物哀”(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自古就有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占据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物哀的表达是美学上的追求,客观事物的存在要唯美看待,《源氏物语》的核心也展现了日本人的真性情即把自然情感抒发出来。人类在对事物的接触中产生认知,并由此引发感叹。‘哀’一词是日文感叹词音译汉字的,最早将‘哀’由单纯感叹发展至实质的就是《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对“物哀”这个理念及其作品《紫文要领》,都有详尽的阐述。
14. 草上露一碰即落,竹上霜一触即消。
15. 月轮已隐入山边了吧,源氏望着那幽暗动人的天空,时而埋怨对方,时而责备自己。
16. 对同一本《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评说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诽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源氏物语》著书早《红楼梦》七百余年,在文学史上常被冠以日本《红楼梦》的称号。《源》(简称)作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是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而我们现在去看《源》,亦能用鲁迅先生评《红楼梦》的观点来赏析它。《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是一名女性,在日本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不高,很多人读《源》就只是看关于宫廷内男女情爱的故事。《源氏物语》受日本文学家们重视是到江户时代,也正是从这一时期,《源氏物语》被奉为日本文学的国学之作,代表了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骄傲,在20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民族主义的兴起后,日本人民开始主张言文一致,以假名而非汉字所著的《源》,地位才逐步在日本文化中定位。
17. 恨道内多多有难忘处,奈向把好来岁我去在歧出没。
18. 恨事多有难忘处,奈何再会在歧路。
19. 明日之事,谁也无从知晓,下次几时再来探访,我也不知。
20. 你的眼神好像很不可思议,有时看着远方,又好像什么也没看。
21. 在源氏物语吧里找到的,上面一段文字是25楼的内容:
22. 情似孤舟甫离岸,渐行渐远渐生疏。
23. 是哪一朝代来,女御更衣好多位中间,有一位并非十分了不得身分,却出众走时的。从开初就自负不凡的几位,都道刺眼儿,褒贬妒忌。同品级的,再次级一些的更衣们呢,愈加不得安停了。连个朝晚的承值都要惹人多心,敢是憋气憋的,一径儿憔悴下来,怯弱得时常去娘家,偏生地皇上越发看着可怜不过,也不怕人讥弹,竟是创开了新例的宠待。殿上公卿们都侧目起来,道是好不耀眼的隆宠!那唐土也就为的这等事儿上,把个天下都乱坏了的,渐渐不是味儿,落做了天下人担愁的话柄,没来由的烦恼正多,只奈何不得忝恩的深厚,不好不混着敷衍。父亲大纳言已经亡故,母堂夫人么,原是有来历的旧家人,百般礼数都张罗得不比双亲俱在、当代荣华人家的差了,只是缺个出面的着力主子,一朝有起事来,还觉单薄没处仗靠。
24. 发上第一帖第一段父帝と母桐壶更衣の物语的原文,钱氏,丰氏,林氏译文,你们自己比比吧。
25. 花的美色有限,有时还交混着不美的花蕊。而人的容颜,其美实在是无物可比拟的。
26. 心迹未予外人阅,花枝一束故人香。
27. 哀此如地篱菊,当年共护持。今秋花上露,只湿一人衣。一花一木,故人相植。一思一念,今人成痴。
28. 但是那份温柔和体贴,随着次数的增加,渐渐地,沉重起来。
29. 哀此东篱菊,当年共护持。今秋花上露,只湿一人衣。
30. いづれの御时にか、女御、更衣あまたさぶらひたまひけるなかに、いとやむごとなき际にはあらぬが、すぐれて时めきたまふありけり。はじめより我はと思ひ上がりたまへる御方がた、めざましきものにおとしめ嫉みたまふ。同じほど、それより下臈の更衣たちは、ましてやすからず。朝夕の宫仕へにつけても、人の心をのみ动かし、恨みを负ふ积もりにやありけむ、いと笃しくなりゆき、もの心细げに里がちなるを、いよいよあかずあはれなるものに思ほして、人のそしりをもえ惮らせたまはず、世のためしにもなりぬべき御もてなしなり。上达部、上人なども、あいなく目を侧めつつ、「いとまばゆき人の御おぼえなり。唐土にも、かかる事の起こりにこそ、世も乱れ、悪しかりけれ」と、やうやう天の下にもあぢきなう、人のもてなやみぐさになりて、杨贵妃の例も引き出でつべくなりゆくに、いとはしたなきこと多かれど、かたじけなき御心ばへのたぐひなきを頼みにてまじらひたまふ。父の大纳言は亡くなりて、母北の方なむいにしへの人のよしあるにて、亲うち具し、さしあたりて世のおぼえはなやかなる御方がたにもいたう劣らず、なにごとの仪式をももてなしたまひけれど、とりたててはかばかしき后见しなければ、事ある时は、なほ拠り所なく心细げなり。
31. 心迹未予格孩家人阅,花枝一束故人香。
32. 《源氏物语》正文里并没有全部的诗句,所以在与谢野晶子译本中对此有个注解:
33. 秋虫纵然伴人泣,长宵虽去泪难尽。
34. 万物有心之后会感受,有自己的情感,但物的哀叹是不能用语言述说出来。而人,作为拥有语言能力的群体,理所应当站出来,帮它们诉说。《源氏物语》中光之君与紫之上的**之恋同样是一种不能用言语诉说的哀,明知这种感情是非道德的,但彼此的喜爱之情,不能够压抑住,就是一种哀。当然,日本国是批判这种*乱的,但抛开道德层面,那种无法掩抑的爱恰如淤泥中的莲花一般,妙不可言。从侧面也可以解释为悲剧理论,人与物能感受到命运的局限但无法改变,却在这局限里得到升华,得到进化。其三,物与人知道事物短暂,瞬息万变,但如果在这样短暂的生命历程内绽放出唯美,那一瞬间的耀目是想忽视都不可的。知道自己终将会消逝在世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人来帮助事物表达,或者事物自去展现那种美好。可能会哀伤却又收获一份感叹。举个例子,樱花唯美,在枝头绽放时能被人赞美,但所谓,落英缤纷,或许较之繁花似锦更能受到世界的瞩目。倘若,樱花知道自己将离开枝头,应该是哀叹不已的,但随着天际一缕华丽坠落的身影,留给世界的就是一种死亡之内、生命之外的唯美。卡夫卡也曾说“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会停止”。这不是悲观,反倒像是一种审美文化意识。这也是世界文学作品的主流,古希腊提倡悲剧之美,那些遗留后世的世界名著大多都是悲剧。一个笑话很少能让一个人重复欢笑数次,而一段悲剧,那种伤痛是历久弥新,并且沉积久远的。
35. 情似孤舟甫离岸,渐不水子向渐而孩渐生疏。
36. 就算是谎言,也请您骗骗我吧。
37. 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后宫妃嫔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并不十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有几个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自命不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如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无法竞争,更是怨恨满腹。这更衣朝朝夜夜侍候皇上,别的妃子看了妒火中烧。大约是众怨积集所致吧,这更衣生起病来,心情郁结,常回娘家休养。皇上越发舍不得她,越发怜爱她,竟不顾众口非难,一味徇情,此等专宠,必将成为后世话柄。连朝中高官贵族,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相与议论道:“这等专宠,真正教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这消息渐渐传遍全国,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更衣处此境遇,痛苦不堪,全赖主上深恩加被,战战兢兢地在宫中度日。这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之位,早已去世。母夫人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人家女儿双亲俱全,尊荣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儿不落人后,每逢参与庆吊等仪式,总是尽心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装体面。只可惜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万一发生意外,势必孤立无援,心中不免凄凉。
38. 源氏之君心中正懊恼着,又逢雨点纷纷下落,山风飕飕地吹,瀑布的响声比往常显得更大。稍带困意的诵经声间歇地从上面的佛堂传来,倍增悲凉。
39. 白露濡兮夕颜丽,花因水光添幽香,疑是若人兮含情睇,夕颜华兮芳馥郁,薄暮昏暗总朦胧,如何窥得兮真面目。
40. 泪如清来岁起寻到四民物,来途早断恐难逢。
41. 看着她只想着平目的音容笑貌,边仿佛她还活着,真切地见到她变成了灰烬,才相信她已非这世间的人了。
42. 我会很快回来,如此美丽的花儿,我可不愿让他人采去。
43. 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44. 月华幽光羡登临,红尘悲怆我自知。
45. 那些本来自以为可以得到皇上专宠的人,对她自是不怀好感,既轻蔑、又嫉妒。至于跟她身分相若的,或者比她身分更低的人,心中更是焦虑极了。大概是日常遭人嫉恨的缘故吧,这位更衣变得忧郁而多病,经常独个儿悄然地返归娘家住着,皇上看她这样,也就更加怜爱,往往罔顾人言,做出一些教人议论的事情来。那种破格宠爱的程度,简直连公卿和殿上人之辈都不得不侧目而不敢正视呢。许多人对这件事渐渐忧虑起来,有人甚至于杞人忧天的拿唐朝变乱的不吉利的事实来相比,又举出唐玄宗因迷恋杨贵妃,险些儿亡国的例子来议论着。这么一来,更衣的处境就更加困难了,但是想到皇上对自己的无比深情,也只好忍耐着,继续留在宫中侍候皇上。更衣的父亲大纳言虽已早亡,母亲却是个老派的人,又出身于相当高等的家庭,她看到双亲健在的别人家**们都过着那种气派豪华的生活,决心不让自己的女儿输给别人,所以遇到任何仪式都很费心机地张罗着。但是,究竟是缺少了一个扎实的后台,所以一旦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时,总显得有些儿无依无靠,教人担心。
46. おほふばかりの袖 大空をおほふばかりの袖もがな春咲く花を风に任せじ
47. 一花一木,故人相植。一思一念,今人成痴。
48. 生前诚可憎,死后皆可爱。
49. 人似孤舟离浦岸,渐行渐远渐生疏。?>
50. 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春天,却把它落在了池塘里。
51. 不似明灯照,上当不非暗幕张。朦胧春当后夜,美景只在而孩内水双。
52. “物之心”。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心、有灵的。在日本敬奉的神道教的庙堂里供奉的神灵包含万事万物,一棵树、一把椅子都能被认为有灵。这也与“泛灵论”如出一辙,也许是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而这种敬重自然,热爱万事万物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日本人,乃至成为一种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为大众所知的宫崎骏先生的**《千与千寻的神隐》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汤婆婆的油屋,那个大澡堂,就是为万物神灵服务的,洗涤在尘世里蒙污的身心。其
53. 大限来时悲长别,残灯将尽叹个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