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4-12-29 13:16 8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探寻知识的海洋,我们总能遇见那些令人惊叹的金句。今天,就让我们携手打造一个个人智慧宝库,将这些闪耀的智慧之光,一一收录其中。
1. 选择正确的叙述视角,在你的角色和读者之间创造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2. 题材的统一性,但具体内容的差异化,就形成小说集故事多样化的特点。举例来说,《聊斋志异》中有许多爱情题材,但每一篇的书生、美女都不一样,故事情节也各不相同。
3. 在《阿拉伯西北漠地旅行记》中,一名犹太小男孩在大屠杀中失去了双亲。情节让我们感觉小男孩可能产生了积极的甚至能拯救生命的举动。但在《奥维尔的麦田》里,小男孩却给我们这样的印象:他与现实生活之间出现了令人恐惧的断裂,他离疯狂只有一步之遥。这使得同情之情异常复杂。
4. 对于满怀着写作热情却一直在写作路上挣扎着的人来说,有谁不希望自己能遇到像大卫这样的良师、恩师和大师呢?
5. 某些关键的词、形象、重复出现的行动等。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在我们多年的阅读经历中,其实已经接触到所谓的线索、前后呼应等。这儿的联系物,有相似之处。
6. 另外,书中还提到镜子、“框架”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阅读。
7. 而这,也正是读完整本书,作者带我领悟到的另一个关于写作的真谛:好的作家从来都不会只考虑自己,而是用写下的每一个字去跟读者做链接,让读者与你同体验、共分享的过程。
8. “与一个人想要用天然的石块建造一栋房子一样,要面对同一类型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一堆短篇小说,它们的大小、形状、质地、色彩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把它们组合起来,这个组合体既要有让人满意的各项功能,有能带来美学享受。”
9. 释义:人间总有那么几处善良和美好的事情,满足你对世界的所有遐想,成全你的理想。
10. 释义:指椿树和萱草都茂盛,现比喻父母一切顺利,表示祝愿家中的亲人身体康健。
11. 在小说和小说集的苑囿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12. 可是,如果我们尚处于初期模仿与技巧学习阶段,那么,请看下列数字:
13. 不少写作短篇小说的朋友,希望通过连载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作品集,或者出一本小说集。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组织好一部短篇小说集呢?
14. 人物反复出现,这个容易做到。《聊斋志异》中经常出现妖狐神鬼,成为串联整部小说集的关键要素。
15. 03.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
16. 如同反复出现的词语、形象和行动一样,也属于一些母题,有助于各式各样的短篇小说联合起来。
17. 同样,某一形象和行动,都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小说中,构成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类似于一篇小说中的某一种事物线索,如武侠小说里出现的信物、秘籍等。
18. 谨以此文字作为《小说创作谈》的心得与体会。向致力于真爱阅读,并有力创作的你
19. 瞥见这段对话,又让我想起“写作的技巧是没有技巧”,的确高冷惊艳,明心见性。我们需要文学界的张无忌。
20. 08.椿萱并茂,棠棣同馨。
21. 小说集就是若干篇小说的合集,哪篇在前哪篇在后,只不过是作者或出版商的随机排列。
22. 小说是艺术化的人生。在小说的舞台上,人生的喜怒哀乐,平淡与惊奇,琐碎与浩大,都得以艺术化地演绎。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更逼真地表现现实生活。
23. 于是,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写作小说,构思小说集,要懂得先后顺序、合理安排内容位置。
24. 是让两个短篇小说在“情节”或“模式”上体现出某种相似。
25. 脱离作者的职业本身,作者对于哲学的修养在本书中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开篇第一章,文中大量出现了逻辑辩证的对比。比如说:(写作)要你从你知道的事物入手开始写作,但你应该写出你不知道的东西。又或者诸如:一个人真正的生活经常是他并没有真正过上的那种生活。”如果对于哲学没有根基,对于生活没有品味,那么,读这本书本身而言可能真会感觉到不知所云。悖论也颇多,比如:你想像着他人的生活,其实展现出来的是自己不为人知的那一部分;你暴露自我时,却恰恰揭发了他人的秘密。文学开始于个人行为,但我们进入得越深,就会越发与所有的人同一起来。每一个人就是我,也是你。进入别人的大脑,展示的却是自己的思维。其它章节的基调也在于此,作者用哲学来为读者上课。其实,仔细看一下本书的目录,大约也可以读出其端倪。
26. 《通信》和《真诚的咖啡馆》,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在回忆一个已经逝去的心爱之人。在《通信》中,是主人公的朋友;在《真诚的咖啡馆》里,是主人公的儿子。
27. 直到一周前,当我读到人大出版社的《小说创作谈——重思关于写作技艺的传统观念》一书时,我发现,我的上述那些观念都是错的;更确切的说,当我读完布雷特洛特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时,我已经重拾了对写作的信心。布雷特洛特介绍说,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姚斯(David Jauss)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是佛蒙特艺术学院专门教授写作课的老师。两人在一个短期写作培训班上结识。之后,他曾求助大卫帮助自己修改一篇随笔。大卫的“坦诚相待”“毫无保留”不仅使他的这篇随笔获奖无数,而且使他的“作家生涯骤然改变”。
28. 04.日出有盼,日落有思,平平安安,所遇皆甜。
29. 小说的创作者,想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内心用文字的方式来向读者转达。如何更好更有力的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小说创作者追求的技巧。思想,需要通过手段才能来体现。这个手段,在于本书作者的指导而言,主要体现在阅读视角、文笔流畅、时态取决等几方面进行了注解与阐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比较诸多的小说大家之后,条理着对于创作的认识进程,这种进程也在作者的行文中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结论。因为这部著作的本身就是关于写作的论文集。通过质疑、审视、对比、提炼、演绎多种手段,表达出自己对于写作的认识。无论是视角的转换,还是行文的流畅,节奏的把握,还是时态的变换,都有其客观的规律在于其中发挥作用。目的也只有一个,更好的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读到文字之中的故事,而忘记了读者与文字的存在。
30. 关于本书写作的文笔,有一种凝重在其中。眼光相对独到,见解当然不同。在顿悟一章中,更加明显。作者致力于一种即让读者满意又能成功顿悟真理的作品的可能途径。“这个世间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在人生,在历史,这是真谛。用于文学创作,又有何不可?
31. 人文学院韩鹏杰老师的道家的智慧已经是一门在网上的Mooc了,听完老师的课,真的会有很多的触动,并且韩教授还是指导交大辩论队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人,也会在很多比赛看到韩老师做评委。
32. 读一本专业的小说创作指导书,特别是国外作家的指导书,如果对国外的文学了解不深,对国外的哲学思考了解不深又或者对西语系之中的所谓时态了解不深的话,这本书的阅读会有难度。与作者的信手拈来相对比,大量他认可的专业术语,也不时地在字里行间显现。这大大的减缓了阅读速度。如果说小说是阅读的话,这本书,我相信要更换一个词:品。
33.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小说。读小说时,我有这样的想法:
34. 谁都没有义务透过你“凌乱不堪的外表”去透视你无比精致的内心。小说读者也一样。
35. 为了便于读者记忆和保存,全文重点内容用一张图来小结:
36. 假如你现在已经完成7篇小说,照常理来说,它们存在一定的优劣之分。你打算如何摆放先后顺序呢?
37. 久而久之,我越来越羡慕那些会写小说的人,也越来越相信: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天赋,我天生就不是写小说的料。
38. 第二章到第五章,解决了我的具体写作技巧问题。
39. 作家的创作的时候,并非都一定遵守写作所谓的要义。在创作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文字都能留下自己的痕迹。有作品,就会有读者,也就会有研究作品的人。研究作品,在于提炼与关照,影响后世的人继续创作。创作的人代代不同,研究作品的人,也代代不同,这样就是创作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广泛。我们不必强调要求所有的创作者,都要遵守所谓的创作要义,然而,创作要义的存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相信也是独立与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如果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知道某些必要的创作要义,也许会更好的进入到作者为我们创作的作品之中去。
40. 此类“粘合”,不是依靠直接的“联系物”,所以称之为“间接关联”。
41. 如同我们要把几块木料制作成家具一样,接合的方式,可以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固定,也可以利用现代的五金器件进行拼接。
42. 在作者大卫姚斯看来,短篇小说集,并不是一篇篇短篇小说的简单拼凑。
43. 开头和结尾是最重要的两篇小说,作者认为质量最次的一篇7放在中间。之所以会这样编排,是因为在作者看来,读者的阅读感受至关重要。
44.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是人间。
45. 正是抱着这样的期待,我读完了全书。我没有失望,只有醍醐灌顶般的喜悦。我的认知被刷新了,阻碍我小说创作的那些疑云也在各个章节里得到了解答。
46. 05.秋绥冬宁。
47. 背景粘合,则是指故事内容各不相同,但发生的环境却相同。这就如同茶馆,每天来喝茶聊天的人都不一样,但茶馆还是那个茶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因茶馆而联系在了一起。书中举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乔治大街,就是这样一个起着粘连作用的背景。
48. 他发现自己阅读小说作品,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随心所欲,信手翻开,信马由缰,似乎并无什么异样;后来再从头至尾,按照顺序阅读,感觉竟大不相同。
49. B对 立
50. 作者是谁?David Jauss,他对于我来说,是一位非常陌生的人。今天读他的作品《ON WRITING FICTION》,渐渐了解到这位作家的来历。书读完后,留给我深该印象的,于书本身而言有两点:
51. 释义: 偌大世间中遇见你,如同雨中观花开。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出自小说《天官赐福》。
52. 释义:白云变幻无形,似白衣似苍狗,如同浅浅的喜欢,变幻莫测,只待世事更替,此情不再。而真正的爱如长风般,隐于无形中,拂过面庞拂过心,终日守候左右,如此简单却如此深情。
53. 或许,认真思考现实世界的已然状态和可能状态,就不难理解浩如烟海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54. 第四章《对现在的回忆:当代小说中的现在时态》对美国文坛中流行用现在时态进行写作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批驳,由于我读英文原版小说较少,又加之中文表达几乎不涉及时态问题,我的领悟较少。
55. 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为数众多的单篇小说,它们要形成一个整体,方法有很多。
56. 释义:传统书信的结尾语,是书信往来中的常用语,表示祝福的意思。
57. 交大有很多好教授,每位教授的风格都不太一样,所以可能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来说说我比较
58. 交大男神喻丰老师的心理课是一定会挤着头皮去上的,当然,挤着头皮也不一定能上得了。喻老师每学期都会开设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每年这个时候原本只有200人的课程,初选的时候总有上千人选择。当然,选不到老师的社会心理学,还有别的途径可以听他讲课,他时常会被邀请作讲座,比如在钱学森图书馆的星空报告厅。喻老师会用他高深的学问和深深的人格魅力吸引你,听过的人就会喜欢上他。
59. 举例来说,中国古典小说《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篇。每一篇都可视为短篇小说集。其”德行”等类似的字眼,不断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各个小说里,成了统摄全局的母题。
60. 06.浅子深深,长乐未央
61. 01.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
62. 与“平行相比”,对立不是强化情感,而是使情感复杂化甚至彻底颠倒过来。
63. B母 题
64. 高数是大学比较基础又很重要的学科,并且在考研中占很大的比例。如果高数有问题,数学学院郭丁和老师的高数课不应该错过,郭老师每节课都会手写板书。一节课一节课,一黑板一黑板地写。而且郭老师也很可爱,学生们私下都叫他欧巴哦!
65. 那些令人满意的小说或故事似乎都是毫不费力且天衣无缝地组织在一起的,所以很容易让人感到迷惑不解:“作者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很简单:他孤身枯坐在书桌前,思考一系列选项,然后机智谨慎地进行取舍。
66. 因为对于用其他方式来组建短篇小说集的作者而言,他们已然通晓技法。(我也想尝试用电路板模型来搭建小说集)
67. 第7章《超越的杠杆:创造性的矛盾对立和物理现象》是我觉得整本书里最难但是对我意义最深远的的一章。我相信,任何一个像我一样自认为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能通过练习,获得超越的杠杆。而且,这种练习不仅仅是写作上的,更是思维上的——要练习于从“收敛性思维”转变为“开放性思维”;要习惯矛盾对立的“既”“又”的思维;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近十种具体的表现矛盾对立的方法,每一种方法背后都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我知道,任何思维的转变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光和刻苦的练习,但我确信,为此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68. 假设7篇小说都是平行关系,其中7(最次的一篇),如果摆在开头,结果会如何呢?不言而喻,读者读下去的兴趣就会降低甚至丧失。
69. 释义:只要日出就会有盼头,只要有日落就会有思念,祈祷大家平平安安,遇到的都是美好。
70. 只有拥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能创作出好小说。
71. 可以说,母题是粘合小说集的核心“技术”,如同电脑cpu一般重要。
72. 07.旦逢良辰,顺颂时宣。
73. 很可贵的是,作者大卫姚斯认为,规划多个短篇小说和其他艺术领域的事情一样,主要是靠直觉,但可以借助技巧和原则。这就好比木工大师,劈木取材,手起斧落,主要凭借感觉就能劈砍出心中的样子,而依赖墨线,却能把木材锯得方正有度。
74. 09.世中逢尔,雨中逢花。
75. 交大还有很多教授的课很棒啊,答主只能写一写自己上过的,其实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去蹭,是最幸福的呢。
76. 第一章《自传恐惧症:写作与隐秘生活》,解决了我的写作局限性问题。作者写到,尽管“写你知道的东西”几乎是创意写作课上被重复最多的建议,可是作者认为,“描述捏造出来的事物比描述你无比熟悉以至于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要容易得多”,况且,写自己知道的,“会令自己感到单调”。因此,小说创作的精妙之处恰恰是,“从知道的事物入手,但能写出你不知道的东西。”小说创作的过程其实是通过展示他人的生活来隐藏真正的自我的过程,换言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所以,写自己没有错,可更重要的,是要找寻更深层次的自己,而这样的找寻往往是通过对其他角色的塑造来完成的。
77. 释义:希望你不论经过多少事都能如往昔依然不变,不因为时间的流逝与琐事而烦恼忧愁。
78. 那么,如何才能组合成恰当的顺序,摆正每一篇小说的位置呢?
79. 大卫姚斯,著有短篇小说集《黑色地图》、《激情犯罪》,诗集《你不在这里》、《即兴涌动的巨流》,运用小说技巧创作的随笔集《独自面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一部专论文学作品结尾艺术的《万事中的裂缝:我们如何得知终结的事件已然终结》。主编有以下三部作品选:《以传统形式创作的当代美国诗歌》、《狂马最佳作品选:三十年诗歌与散文》和《群星流溢的文字》。他的短篇小说和诗歌作品发表于众多杂志上,包括《佐治亚评论》、《爱荷华评论》、《密苏里评论》、《国民周刊》、《新英格兰评论》、《巴黎评论》、《犁刃》、《诗刊》等,并被欧亨利奖和手推车奖的年度作品集、《美国最佳短篇小说》、《诗选:1912—2002》等作品集收录。他曾荣获作家与写作课程协会短篇小说奖、茑尾诗歌奖等奖项,曾任《狂马》的小说编辑达十年之久。现任教于阿肯色州立大学,并为佛蒙特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培训班教授写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