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漫步花堤溪水间,尽享诗意生活之美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1-17 16:17 0


漫步花墙,潺潺流水间,尽享诗意生活之美。

1. 《桑茶坑道中》译文

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 杨万里写童趣的诗一

4. 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下酣睡。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荫的西边去了。牧童静静地睡着,牛儿悠然地吃着草。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

5.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6. 诗的开头将镜头投向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沿着小路的深处向前,是一个篱落疏疏的`菜园。菜园里开满了金黄的菜花。已是春末夏初之际,小路两旁的树上,花儿早已落尽。一片片碧绿的叶子如新生的婴儿般刚刚张开它们的脸,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突然,一只黄蝶翩翩飞来,打破了这片宁静。它轻轻地拍打着翅膀,落在了篱笆上。紧接着,一个孩童闯入了这个画面。只见他轻手轻脚地来到篱笆旁,伸出手想要抓住那只蝴蝶,不料,它却轻轻跃起,飞走了。孩童扑了个空,骨些恼怒,急忙朝蝴蝶追去。只见他们一个追,一个逃,好不热闹!蝴蝶飞了一阵,突然钻入了菜花丛中,满头大汗的孩子站住了:满眼的金黄,让他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菜花了。孩童最后到底有没有抓住蝴蝶呢?诗人没有说,美丽在这一刻定格,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幅画面就像是一段最精彩的录相,情与景相结合,动与静相映衬,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的美与童真的美。诗人这一特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桑茶坑道中》:

7.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8. 此诗写的是桑茶坑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

9. 同样以景入诗,一句“草满花堤水过溪”写出了乡间雨后的景色。暑气褪尽,芳草鲜艳,空气清新,怎么不令人心情舒畅呢?偏偏有一个人却不解风情,居然在柳树底下睡着了。连身边的牛儿走远了也不知道。清新凉爽的夏日雨后,酣然入梦的孩子,悠然吃草的牛儿,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营造了一份恬淡闲适的氛围,让人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0. 以小见大,动静成趣

1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12.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13. 儿童道是雪犹在,笑指梅儿作雪花。

14. 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他的诗还喜欢夹杂一些口语,如“三月东风入万家,草间残雪不留些”的“留些”,“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怪生”,读来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而令人倍觉亲切自然,田园意味也更加浓厚了。

15.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景物,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和生机无限的意境。

16. 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是村里有养牛的。我和阿杰是没有什么记忆的了,但是阿姑好像提起过,说大哥带着我们俩小的去放牛。村子后面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大概也就一米多宽,不下雨的时候我们都能跳过去。有一回,我和阿杰骑着牛过小溪,结果阿杰掉水里了。哈哈哈哈,可是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小溪倒是记得很清晰,溪两边的杂草丛生,小时候去摘桑叶必须沿着小溪边前进。尤其是成茧前蚕宝宝胃口特大,我也会跟母亲去帮忙摘桑叶。我最怕的就是,草丛里会不会有蛇?一直担心到离开家乡再也不用去摘桑叶。

17. 这段话中,强调了这样两点:一是杨万里的诗充满着动态美,二是他的诗善于抓拍一个个最为精彩的片断,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通过这样一些小片断的描写和瞬间的把握,来达到一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的确,诗人就像一个最高明的摄影师,不仅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并且能够敏锐地把握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将那一刻的美丽定格。那一幅幅最为平常的儿童生活场景,在他的手中,都变成了世上最美的风景。且来欣赏其《宿新市徐公店》:

18. 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19. 此诗描写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同时描绘了儿童牧牛与牛吃草的动态画面,营造了生机无限的意境。全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诗中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

20. 除了诗人用心之细,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笔下的儿童,都是非常天真可爱的,他们的言行想法,往往令人看了忍俊不禁。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两个意图张伞使风的小渔童,还有下面这首《送客归,至郡圃,残雪销尽》:

21. 杨万里的为官为学及其童趣诗,让我们看到一个内心真实、丰富的杨万里。这样的杨万里,无疑是最可爱的。虽然我并不认为他的童趣诗代表着其创作的最高水平,但是,我以为,这些童趣诗是最能表现杨万里的。因为,唯有在他的童趣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情流露的、最为本真的杨万里。而其在诗中所表现的以朴实自然为本,以灵动透脱为审美特征,以童心为最终归依的审美意境将一直感动我们,吸引我们。

22. 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赏析:

23. 细腻深秀,内容谐趣

24.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25.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涨满了流水,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26.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27. 此诗当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杨万里六十六岁,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最后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这首诗是杨万里当年在安徽泾县桑茶坑路上所作。

28. 宋代:杨万里

29. 诗歌进入到苏黄,诗似乎就已经由典雅的艺术殿堂走向日常化了。黄庭坚就明确提出“以俗为雅”,并让大俗大雅的审美理想变为一种实践。但是,他的实践,仍然脱离不了江西师派的桎梏,而以杨万里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却真正将诗材转向广阔的现实生活,不再刻意注重推敲锤炼,处处用典,追求那种奇崛瘦劲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强烈的雕琢感,而是走向了生活化,自然化。可以说,他们的实践,是更为彻底的。杨万里的童趣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平凡生活中最为琐碎、平常的画面:儿童戏蝶、稚子弄冰、牧童骑牛、幼儿观蚁、顽童玩雪……。他的诗, 如流淌的小溪,如飘浮的云朵,语言自然平实,明白如话。

30.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31. 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32. 大意

33. 《桑茶坑道中》注释

34.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35. 对于杨万里的诗,钱钟书曾做过非常生动的描述:

36. “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岸齐平。以“满”字写堤上花草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37.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

38. 放翁如画图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未及其逝,转瞬即改而未及其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39. ——

40.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41. 《桑茶坑道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