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阅读《理想国》掌握国家治理精髓,提升领导力与决策智慧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1-15 11:49 2


初探:解锁国家治理精髓,提升领导力与决策智慧

1. 要做一个现代人,一方面要不忘本,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这才能有办法。

2. 世界上没有比能从事自己喜爱的专业更令人快乐的事了。蔡克振

3.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 善的美。 ( 古希腊 ) 柏拉图《理想国》

4. 在我看来,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5.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6.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 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 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 年的旅程中。柏拉图《理想国》

7. 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王原祁

8. 建立国民学校的条件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条件,主要是钱款;另一种是精神条件,其代表就是人本身,而在这里指的就是教导者,是教师。

9.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郭熙

10. 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性格的因素。一个乐观、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再轻,他活着也是负担呀!柏拉图《理想国》

11. 苏格拉底的理性法律观奠定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法律学说的基础,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和法治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还把遵从和恪守法律的尊严看成人的美德。他不仅把这种美德藏于心中,而且身体力行而成为雅典公民守法的典范。面对不公的而合法的死刑判决,他不愿在朋友的帮助下逃离雅典而苟活,而宁愿服从法律而死。因为他相信“正义有时伤害他的占有者”,“自我利益与义务之间会发生冲突”,而正义的义务需要人们恪守“与他人达成协议,尊重他们的权利,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9](P98)。他认为自己遵守雅典的法律,是“他和国家之间神圣的契约,这是他不能违背的”[9](P417)。在他看来,法律具有独立的权威性,不论它的内容是否合乎正义,也不论违反法律而受到的判决是否有效,人们试图规避这种权威,就是违反与国家的协议,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服从这种权威则是人具有美德的表现。当然,苏格拉底的严格守法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假设作为前提,那就是法律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是对社会有利的。不能因为法律所规定的个人利益和义务不够公平,就以此认为法律违反公平。为了实现这一假设,苏格拉底强调制定法律的人必须由大多数公民授予权力,这样,制定法律的人所做出的决定就会近似于大多数人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应当接受这样一个推理:凡是经过法律规定的,对一切人都具有约束力。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承认,苏格拉底捍卫法律尊严和维护法律崇高权威的思想和示范,促进了西方尚法精神的形成,也正是这样的精神积淀和普及,支撑着西方的法治大厦。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希腊哲学的主流已经由自然哲学转变为人的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学说,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人即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属。以人的利益和幸福为最终目的,柏拉图先后提出两种治国方略即贤人之治和法律之治。早期的柏拉图根据人的德性,提出哲学家治国的方略。这种方略的思想渊源是他老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思想。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三个部分组成,与此相应就派生出三个阶层的人,即统治者、军人和人民。而三个阶层的人身上又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美德,即智慧、勇敢和节制。智慧是治国的才能,是统治者必备的品质。如果治国者是有智慧的,整个国家便会有智慧,如果治国者无智慧,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愚昧;勇敢是军人必备的品质,是国家安全的保证;节制是农民和工匠的品质,它是控制自己欲望,用高尚的品质抑制低劣品质。统治者是最高的、决定性的等级,他们是智慧的化身,因而只有哲学家才能担当。他说:“研究政治艺术的事情天然属于爱智者的哲学家兼政治家。”[10](P173)“在各种政体中有一种政府,不管其是否按法律来统治,也不管臣民是否愿意,只要它的统治者不是表面上而是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那就是十分正确的政府,也是惟一的真正的政府。”[11](P19)很显然,柏拉图把法律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因为他理想中的统治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真实的知识,又具有杜绝偏私和拒绝腐蚀的品性,与智慧相比,法律显得蹩脚。因此,在柏拉图看来,让哲学家的智慧受制于死板和教条的法律,就等于使真实的知识服从于大家的“意见”,使人类的智慧屈从于习惯和偏见。而法律不是为智者创设的,而是针对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哲学家没有一般人的缺陷。所以,哲学家的统治就是知识或智慧的统治,是理想的治国方式。晚年的柏拉图,由于用他的哲学家治国的方略劝说叙拉古国王的失败,再加上两次西西里之行的悲惨境遇,由此对自己设计的哲学家治国方略发生了怀疑,促使他产生法律治国的念头。他在此时的一封书信中说:“不要让西西里或任何其他城市服从人类的主子,而要服从法律。服从对主子和臣民都是不利的,对他们本身、对他们子孙后代统统是不利的。”[12](P97)在《法律篇》中,柏拉图不仅主张恢复法律头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又重新构想一个“第二等好的理想国”,即法治国家的蓝图。他开始走出“理念”的圈子,关注希腊政治的现实。认为在哲学家那样智慧的国王不能出现的时代,法律是上帝籍以传达其命令的声音,任何城邦都应受法律的支配,而不应受某一统治者或特殊利益集团的支配。如果有超越法律的绝对权力存在,无论是对权力者还是权力的服从者都只能带来祸患。同时,他不再依据人的德性,而是从人性出发,认为没有法律,人类就和“野蛮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法律应当凌驾国家的一切官吏和公民之上,一切政治和社会活动都应当遵从法律。他强调,“在一切科学中,最能使人完善并且使他们感兴趣的就是法律科学。”[13](P151)而统治者和公民服从法律的国家,必将得到神的拯救和赐福。由此可见,柏拉图以人为逻辑起点,首先提出人治,但是为了人的现实利益,他最终接受了法治。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完善了柏拉图的法治学说。在维护法治的信念上,他比柏拉图更为坚定。不过,与柏拉图相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主张也是建立在对人的认知和关怀上。他认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这是人的本性。于是断定:“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动物。”[14](P7)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他说关键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具有理智的生活。而一个人行为合乎德性,就在于他的意志和情欲等非理性主义行为能否服从理性。只有当意志和情欲服从理性的律令时,其所作所为才是有德性的行为。然而,与柏拉图对人的认知不同,亚里士多德并不相信哲学家那样的人成为统治者就只具有智慧和理性,而不被意志和情欲所动,所以法律对他们没有意义。他说:“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14](P9)他认为统治者和常人一样,也有意志和情欲。所以他指出,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用感情治事的统治者优良。“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14](P169)在他看来,法治的优越性在于:法律是多数人制定的,体现了多数人的智慧。一般说来,多数人的智慧要高于少数人或一个人,而且多数人还不易腐败。加之法律是不带情感因素、合乎正义的“中道权衡”,它能够杜绝常人的偏私和抑制常人的情欲。因此,他认为,“谁都承认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14](P171、167-

12. 一个人的价值,是要看他有权利时候的所作所为

13. 生气是拿别人做的错事来惩罚自己。

14. Tags:我们一个

15. 自然中的万物都可以用圆柱体、椎体和球体来表现,那就是根据透视法则,使物体块面的前后左右都集中在中心的焦点上。塞尚

16. 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17. 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到别的什么不幸,最后都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

18.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19.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全无缺的人必须看到,广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是不断进行的。

20. 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马列维奇

21.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乐,而在穷理劝学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22. 在教育事业中,激起社会舆论是改善这方面工作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哪里不存在关于教育的社会舆论,哪里就不存在公共教育,尽管可能存在大量的公共学校。

23. 所谓名牌大学,首先是由著名的教授组成的。所以说,好的教授就是好的大学。迟轲

24.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每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以为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25.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牺牲了生命。

26. 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毕加索

27. 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28. 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多半不贪财;亲手挣钱的人比别人有双重的理由爱财。像诗人爱自己写的诗篇,父母爱自己生的儿女一样,挣钱者爱自己的钱财,不单是因为钱有用,而且还因为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这种人很讨厌。他们除了赞美钱财而外,别的什么都不赞美。

29.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画之可采者融之。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法而已。徐悲鸿

30. 凡具有知识者皆较诸缺少知识者为猛敢;且其人于既学习以后则较诸其在未学习以前为更猛敢。

31. 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32.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33.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34.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35.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感情是属于时代的。胡一川

36. 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作正确的判断了。

37. 如果不正义的人过的比正义的人更幸福,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成为一个正义的人?柏拉图《理想国》

38.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39. 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40.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4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42. 也许更大的正义存在于更大的整体中,更容易被人理解,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可以首先探索正义在城邦中是一种什么性质...

43. 如果有两枚可以隐身的古格斯戒指,一枚戴在正义者的手上,一枚戴在不正义者的手上,这两个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吗?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平日里是否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古格斯戒指,他就一定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44.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爱因斯坦

45.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46. 艺术家不相信科学,因为科学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诺尔德

47.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48. 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王原祁

49. 在我看来,失手*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

50.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51. 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似则媚俗。——齐白石

52. 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53. 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膊,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里尔夫

54.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