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1-10 13:43 0
晨曦微露,古韵悠长。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土壤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诗篇。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感受那独特的节日智慧与古人的品味人生。

1.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____贝琼《已酉端午》
2.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3.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又名端阳、重午、端
4.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5.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6.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7.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8. 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9.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10.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____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1. 也有人认为该节是龙图腾的祭祀节日,或来源于夏至,或起源于恶日。还有的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还有曹娥救父之说。也有人主张五月五端午节与介子推有关。还有的说是为了祭祀先祖。
12.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13.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14.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15.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__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6.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____张耒《和端午》
17.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___文天祥《端午即事》
18.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19.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____殷尧藩《同州端午》
20.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21.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____边贡《午日观竞渡》
22.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23.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4.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5.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6.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27.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8.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29.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30.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31.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3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4.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35.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36.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37.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38.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过去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楚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节。但是近代学者的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据宋高承《事物纪原》,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操练水兵而划龙舟,这说明端午节起源较早。
39.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40.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41.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42.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43.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44.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45.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46.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47.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48.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49.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50.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51.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52.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53.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54.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55.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56.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____赵蕃《端午三首》
57.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58.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59. 五月初五端午节,雄黄烧酒菖蒲剑。三角粽子裹糯米,各色香袋挂胸前。
60.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