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1-10 13:40 0
翩翩古风起,墨香染诗行。一卷诗篇,尽锁烟雨梦,今夜,且让这曲唤醒沉睡千年的星辰。

1.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长门烛》
2.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北青萝》
3. 这些灯光中透露出诗人寒冷、孤独、悲伤的心理,它们已不仅仅是外在于诗人的灯,而是已经内化为诗人的情感,成为诗人人格与命运的一部分,体现着一种悲剧意蕴。
4. 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林灯灭烛时。——《曲池》
5. 暗风吹雨,携着寒气扑入窗棂,残灯无焰,室内投下幢幢黑影。“残灯”在此处典型地代表着诗人破灭绝望的心态。
6.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带横绝月中钩。——《代赠二首》
7. 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8. 南宋 马麟 秉烛夜游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9.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黄叶预报着萧瑟秋天的来临,也象征着衰败哀婉的生命;灯光照亮雨中黄叶,也照亮诗人行将衰老的命运。
10. 每当停电,那根细细的蜡烛就成了家中的光明使者。在漆黑的夜晚,唯有这小小的光芒为我们送来温暖,送来光明。蜡油无声无息地滚落下来,滚落托盘中。它,又缩短了一截。明知道死期接近,但它还是挺立着,燃烧着。
11. 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鸦》
12. 蜡烛,它不像电子产品那么先进,不像鲜花那么美丽,不像玩具那么好玩,不像其他日用品那样常用,可它无私的品质却要求自己在时刻待命着,正如那天晚上一般。
13. 我赞美那默默无闻的蜡烛,更赞美那和蜡烛一样任劳任怨的人。
14. 其实诗中的残灯未必都是实有情境,有时只是一种虚写的意象。诗人的情感投射于外物,甚至会使外物固有的性质发生改变。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来温馨宁和的灯烛,经常以“寒灯”意象出现:
15. 郿坞抵陈仓,此地忌黄昏。——《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6.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夜烧红烛,欢饮达旦,比白日的宴饮更加快乐。
17. 前明照罗衫泪,马上风吹蜡烛灭。——《华清宫感旧》
18.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彻夜不眠,喁喁闲话,不时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想象;
19. 青溪白石不相望, 堂中远甚苍梧野。
20. 流下的,是滚烫的泪;燃烧的,是稀有的生命。在感激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挥洒光辉。蜡烛,它是多么可敬可爱呀!
21.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牡丹》
22. 与此相关,秉烛赏花也是最为风雅、最具风韵之事,白居易有《惜牡丹花》:
23. 银钥却收金锁台,月明花落又黄昏。——《宫词二首》
24. 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明日》
25. 扬舲瓜步背瓜洲, 底处孤亭是玉钓。
26. 这些灯烛是诗人们想象中、现实中重逢的见证,它们的光辉温暖迷离,更增添了梦境般的感觉。
27. 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眼日已斜。——《下醉》
28. 赖有沧江知客恨, 长年西北望京流。
29.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
30. 北宋词人晏几道在其名作《鹧鸪天》中化用杜甫这两句诗,表达与相爱的歌女久别重逢的感受:“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曾经多少次梦中相见,以至于真的相逢,反疑仍在梦中。
31. 黄昏独立佛屋前,满地槐花满树蝉。——《暮立》
32. 黄华嘉节与何事, 白发故人分取愁。
33. 苏东坡则直接将花比作美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暄暖高烛笼罩着的海棠花就像浓妆艳抹的美人一样娇懒动人,充满富贵优雅的情致。
34. 赠别二首 其
35.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夜雨中的灯光,照着诗人流离辗转的身影,也见证着诗人寻觅漂泊的心灵历程;
36.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37. 浓浓夜色映衬着一点烛红构成的优美意境,是安全而温馨的。
38. 眼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浦云。——《题鸦》
39. 浪乘画舸忆蟾蜍, 月娥未必婵娟子。
40. 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槿花二首》
41.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这是白居易对友人相逢、红烛把酒的憧憬;
42. 燕台诗四首 其
43.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冬》
44. 摆到荣回入暮霞,斑距嘶断七香车。——《无题》
45. 蜡烛有心啼别夜, 布帆无恙到南州。
46. 关于鲜花和蜡烛的诗句 1鲜花和蜡烛让我们联,到哪几句赞美老师的诗句
47. 当漫漫长夜降临,一点灯光烛焰,温暖着诗人的心灵。可以说,光明是灯烛最为基本、也是首先为诗人所注意的艺术品格。
48. 诗人们往往把灯影摇红的情境与楚楚动人的佳人联系起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红烛美人相映,体现着古典审美的迷离婉约,以至于洞房红烛成为中华民族对爱情的美学理解。
49. 长是江楼便伊健,黄昏犹待倚栏杆。——《归葵》
50.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秋。——《柳》
51. 雨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隋宫》
52. “蜡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蜡烛燃烧时脂泪流溢,这是写实;诗人赋予蜡烛以人的感情,使原本无知的蜡烛人格化。流泪的蜡烛后面,一定有一位饮泣的诗人,泪烛斑斑,映照出无数中国诗人流泪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