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佛经禅意精华,助你心灵淡然,静享人生智慧”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1-10 06:19 0


沐浴在佛经的智慧光芒下,心灵得以舒缓自然,静享人生智慧。

1.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我不在把自己当人看,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2.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 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4.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5.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6. 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7.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8.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

9. 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10. 很多人信佛,学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11.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12. 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13. 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武则天题的这四句“开经偈”。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

14. 说这样好的佛法,哪怕经过百千万劫的时代,也很难得碰到的。“解”字,是明白的意思。“如来”,是佛的名号。

15. 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16.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7.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18. 目空一切的,未必不自卑。没心没肺的,未必不悲伤。唉声叹气的,未必不贪欢。斤斤计较的,未必不善良。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就好。

19.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0.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21. 菩提心发出来了,修什么法都能达到圆满,一切佛都是一体,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2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23.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4.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25.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6. 纠缠你的是你的执着和猜疑,解放你的只有你的轻松与放手。

27. 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8. 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29. “无上”两个字,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意思。“微”字,是微细的,不是粗浅的意思。“妙”字,是又好又奇的意思。“百千万劫”,说年代的长久,几几乎不可以数目来计算。“遭”字,同了“遇”字,是一样的,都是碰到的意思。

30. 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给的,内心满足即圆满;若内心不知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所谓圆满不是没苦乐,而是苦乐随喜,悲喜随缘。

31.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

32.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33. 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34. 不要总想改变别人,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信任你,拥护你。

35.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36.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7. 最好的生活是: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38.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si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39.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

40. 各个宗派有自己的最上经典,比如天台宗认为《法华经》为最胜,贤首宗认为《华严经》为最胜,比较高深的还有涅盘部的经典。

41. 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做一个乐观的人,即使是阴天也能阳光灿烂!生活就应当如此。

42. 佛典里说,慈,既是予乐。悲,既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43. 华严经

44. 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45.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46. 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47.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48. 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49. 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

50. 意思是:“佛祖带到世间的教理是世间一切法无法超越的至深真理。众生经历百千万劫的生死轮回也很难得见,我等能有缘听闻妙理,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真实教理,信、解、行、证,趣入佛道”。

51.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52. 佛经中的“开经偈”是指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

53.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即除矣,境岂实有。

54. 注解:第一句说,很高很深,并且很微细、很奇妙的佛法。第二句说,就是经过几百、几千、几万劫的年代,也很难得碰到的。第三句说,我现在能够看见,能够听到,还能够领受,并且依了方法去做。第四句说,情愿明白佛的真正实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