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1-05 00:23 0
在佛光普照的禅林深处,一卷静静展开。每一句都似禅意流淌,滋养着心灵,提升着智慧,让人生境界得以升华。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智慧之门,探寻生活的真谛。

1. 不可说不可说。
2.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3.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4.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6.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8.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9. 而且,我们的色身每天都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从婴儿到少年、成年,每一天都在成长的过程中,然后,又开始逐渐地衰老、败坏,我们的色身,又有哪一刻不在变化中?肉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肉;素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动物界,肉食动物的性格都比较凶暴,而素食动物则相对温和许多。
10.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11.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2.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3. 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4. 行善的果报是幸福和快乐,作恶的果报是忧虑和痛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果报是不可以用来相互交换的。
15.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6. 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17. 从佛法来看,这个身份却是巨大的宝藏。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和佛菩萨相同的生命层面,只是这种潜在品质尚未产生作用而已。
18. 因为在自我进行表演的同时,现实正在不断地戳穿这些把戏,不断展示无常的真相。我们希望身体永恒,但任何色身都会日渐衰老,都会奔向死亡,这是我们无法回避,无法视而不见的真相。
19.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20.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1.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2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3.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24.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25. 无形的东西更是恐怖,这才知道,她的鱼刺,不是在牙缝的肉里,是在心里。
26.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27.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8.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29.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0.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31.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32.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33. 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34. 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
35. 我们知道,电脑需要不断地更新系统补丁,来弥补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其实,迷妄的生命系统一旦运行起来,会比电脑更频繁地出现漏洞。所以,只要生命系统还在运行,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36. 因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地球尚有毁灭的一日,何况我们脆弱的色身?
37.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38.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39. 其次是自我的优越感。自我的存在,还需要通过对比来找到坐标。有了我执之后,我们就和众生、世界分离了。为了在这样的对垒中站稳脚跟,使自我不至因为孤立而倒塌,我们会通过不断贬低别人来突显自身的优越性,来确认自我的存在。
40.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41.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42.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43.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44.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45.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46. 佛经告诉我们有生无不死。若是我们把色身执为永恒不变的实体,就难以面对它的衰老,面对终将来临的死亡。
47. 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48.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9.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50.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51.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5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3.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54.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55. 觉者透彻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不再有任何恐怖。即使世人最为恐惧的死亡,禅者同样能从容面对,视死如归。在佛教史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如唐朝的德普禅师,临终前将所有门徒召齐,询问大家:我死后你们准备如何行事?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果物祭拜,以各种挽联追思。禅师说:可惜我死后看不到这些祭拜场面,不如趁现在提前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而后死,岂不更好?弟子们听得面面相觑,却又不敢违抗师命,于是布置灵堂,撰写祭文,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看得十分开心,对众弟子嘉奖一番,悠悠坐化。
56.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57.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8.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59. 似水的人生,温柔中而显刚毅,从容而不致懦弱,豪放而不显冲动,柔情中尽显缠绵,豪放中热情奔放。水是温柔的,但也是坚忍的,水滴石穿。一滴滴小小的水滴,居然能穿透石头,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水有确切的方向,它不会为任何事而停留,它只接受大海的召唤。
60.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61.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2. 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63.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