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1-01 19:18 0
曲中精华,一词道破天机。

1. 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韩□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2.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始见白居易词。双调,平韵,三十六字。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3.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搏睡不着,
4. 七两个二言叠句,必须用第五句的末二字倒转使用,这是此调一名《转应曲》的由来。北宋以后,此调只用仄韵,不再转韵,字数和句式亦有变化,是此调的变格。
5. 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6. “满江红”,此调唐人名《上江虹》,以后改今名。《词谱》以柳永“暮雨初秋”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7.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8.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9.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10. 建柏、晋鹏、锦程、运诚、明辉、嘉颖、宏恺、宏扬、修伟、蝶君、俊拔、鹤轩、翰墨、昂然、嘉熙、宏浚、坚诚、辰宇、浦泽、沐蓉、乐逸、天元、菱玲、彦昌、夜梅、光耀、翰翮、妍婷、阳煦、敏智、俊侠、书君、飞宇、锐逸、天玉、鸿宝、千风。
11.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菩萨蛮本女弟子舞队名。据《词谱》引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按大中一百年前开元时期成书的《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但苏说对这个词牌名的由来也有参考价值。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均两仄韵转两平韵。《词谱》定李白词为正体。
12.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13. “调笑令”,此调在唐时有《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等多种名称,南唐冯延已改称《三台令》。据白居易寄元微之代书诗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可知是当时宫廷中或宴会场中作抛打游戏时供演唱之曲。始见韦应物词。单调,三十二字,八句,四仄韵,两平韵,两叠韵。平仄韵递转三次。第
14.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查德卿《仙吕·寄生草》
15. “青玉案”,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与“碗”同,青玉案即青玉碗。调见宋苏轼《东坡词》。六十七字,上片三十三字,下片三十四字,各六句。上下片不同的是上片起句后的两个三字句,下片改为七字句。上下片各五仄韵。也有上下片结句前一句不用韵的。
16. “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此调有仄二体。《词谱》以苏轼“凭空跳远”词为仄体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韵。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东坡赤壁词,句读与各家词微有出入,是变格。另有平韵格,以陈允平词为正体,用者较少。
17.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18. “清平乐”,唐教坊曲名。乃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非指清调平调。《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如非后人伪作,则为此调的首见。平仄转换格。双调,四十六字。上片四句二十二字,仄韵,每句用韵;下片四句二十四字,转平韵,三句用韵。
19. 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20. 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吴西逸《越调·天净沙》
21.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
22.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白朴《中吕·阳春曲》
2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4.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25.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平仄换韵,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十字,三平韵两仄韵;下片六句,三十二字,四仄韵两平韵。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另有仄韵体,为柳永创作,一百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六仄韵。
26.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27.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28. 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9. 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
30. “点绛唇”是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绎唇”句而取名。《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四十一字。前片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后片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站韵。《词律》认为,前片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按前人此字时用平声,如王禹□词“江南依旧称佳丽”、苏轼词“今年身健还高宴”、“风流公子方终宴”等句,江、今、风都是平声字,用在此处音律和谐,何至不能起调。此说不可从。
31.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前人多用为妇女怀念征夫之作。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八字体,是别格,一名《捣练子令》。
32.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33. “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34.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牌。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阙,名为《雨霖铃》。
35. 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
36. 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37. 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念离群》等。
38. “破阵子”,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时制大型舞曲,名《破阵乐》。本七言绝句,后因旧曲名,另倚新声。现存双调小令,始见晏殊词。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39.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40.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41. 手执著饯杯,眼阁着别离泪。刚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42.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43.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44. 鹧鸪天唐、五代词中无此词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以《鹧鸪天》填词最多。在北宋词牌中《鹧鸪天》的别名最多,有《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鹧鸪引》、《骊歌一叠》等等。
45.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46. 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47.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原为七言绝句,白居易词有“却到帝都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句,刘禹锡作的《浪淘沙》属是此体。以后的双调小令《浪淘沙》,是南唐李煜创制。北宋张舜民用此调改名《卖花声》。《词谱》以李煜词为正体,平韵五十四字,十句,前后片各四句用韵。此调并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沮淘沙慢》,是别格。
48. 元曲相对比宋词唐诗来说,它的韵律更为自由,但所能阐述的情感与故事也更贴近生活,所以元曲中是可以挑选出一些唯美的名字的。
49. 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50.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51. “沁园春”,“沁园”二字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有一百一十二字至一百一十六字诸体,以一百一十四字为正格。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前人认为换头句第二字有人用暗韵,实系偶合。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须用一字豆领以下四句,而所领四句例须用扇对。
52. 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
53.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
54.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减字浣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55. 又名《卷春空》、《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
56.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57. 又名《西湖路》、《青莲池上客》、《横塘路》。
58.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59.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1.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常见的有三体,一是六十字,如苏轼词;一是五十八字,上下片第四句较苏轼词少一字,如李煜词;还有一体也是五十八字,上下片起句较苏轼词少一字,如曼几道词。前人也有在后片换韵的。另有《临江仙引》、《临江仙慢》,九十三字,是别格。
62.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此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63. 雨儿飘,风儿扬。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
64. 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
65. 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
66. 元曲是元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文艺形式,它算是一种杂剧或者散曲,常用抒情风格或者是故事叙述风格。若想要给取一个唯美的名字,元曲作为取名参考。
67.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68. 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个名称。
69. “六州歌头”,据程大昌《演繁露》说,此调本鼓吹曲,近世词人根据它的曲调创制吊古词,音调悲壮,又把古代兴亡事实作为曲词,听到曲就使慷慨之情进发,绝对不同于一般艳词。宋代举行大祀、大恤典礼都用此调。此调有三种用韵形式,一是平韵体,如刘过“镇长淮”词;二是平仄韵互叶格,如贺铸“少年侠气”词;三是平仄韵转换格,如韩元吉“春风著意”词。后两体句式与平韵体略异。王体中以平韵体为主。以刘过“镇长淮推”词为例,一百四十三字,前片七十一字,后片七十二字,各十九句八平韵。
70.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
71.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72.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3. 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74. 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75.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
76. 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吴弘道《南吕·金字经》
77. 多情司马。青衫梦里琵琶。
78. 元曲中的名句
79. 五句从仄韵转平韵,从第六句起又由平韵转仄韵。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