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名言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 >

唐代月色诗意解读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1-01 19:16 0


赏析:唐人月色诗意解读

1. 学者张志公评《月夜》此诗:“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又不失带来的格调,是种突破,是种革新。”

2.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 “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夜深人静,月轮悄然西移,庭院一半明亮一半阴影。在熄灯深眠的农村夜晚,这种景致是十分幽寂迷人的。

5.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6. “今夜偏知春气暖”,“偏”字写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多么强烈,那就是:毫无疑问,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作者之所以觉得有几分暖意,是因为他听到了久违的虫声,真乃“一虫知春”也。

7. 更妙的是,这句诗写出了一种发展态势,即花香鸟语、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光不久就要来临了,这给人多么美好的憧憬!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它们都写出了一种发展态势,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8. 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

9. 季节上的春天是短暂的,人生的青春年华也是一去不复返。但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艺术中的“春天”会随时陪伴她的青睐者。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寒冬,每天打开几页书沉浸其中,人生的“春天”就会永驻!

10. 《月夜》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11.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12. 语言学家刘征在《唐诗随评》中评论《月夜》此诗:“唐诗中,借助其他景物来反映月色,是这首诗独到的手法。在一种静谧的乡村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清新、和谐的感觉。”

13. 古人写月夜,多属秋天,而此诗所写则是早春的月夜,这就别出心裁,不与别人相类。

14. 刘方平乃唐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颍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

15. 月 夜

16. 这首诗描写了春暖时节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表达了春夜的静穆,形成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表达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17. “虫声新透绿窗纱”,一“新”字表明,气温转暖,有些昆虫已经出土了。着一“透” 字,写出早春刚出土的虫声之“脆”之“清”,同时也写出虫声之单之少,因为毕竟是早春而且是比较冷的夜晚,出土的虫子少之又少。着一“绿”字,特有诗意,境界全出。“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作者内心的盎然春意。”绿色,是属于春天和生命的颜色,使人想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

18. “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春天夜空的征象,囿于时代所限,古时的夜晚没有灯光污染,星空就显得特别惹眼,因此,古人对星空十分敏感,每月星空皆不同,古人一一烂熟于心,北斗、南斗相互辉映,正是正月星空的特征。

19.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0. 这两句合在一起,就造成早春夜晚的静穆悠远,让人想到“夜静春山空”的深邃意境。

21. 刘方平月夜赏析

22.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