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11-01 16:52 0
王之涣诗意华章:登高望远,千古风华

1.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2.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 【翻译】
4. ,唐朝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5.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7.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言绝句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10.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11. 王之涣的诗全集:
12. 巜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悟。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
13.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4.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15.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6.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17.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18. 《宴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19. 《登鹳雀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20.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21. 王之涣(688—
2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3.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2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5.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6.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27. 《九日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28.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9.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30. 《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31.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32.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33.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古诗句全集摘抄
34.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35. 《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