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名言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 >

柳丝轻舞春风里,诗意盎然三十言。的句子

面书号 2025-11-01 16:17 0


柳丝轻舞春风里,诗意盎然三十言。

1.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2.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

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4. “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5.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唐彦谦也以“柳”为题,写下了著名的《垂柳》:

6.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 由此可见,对于柳三变来说,杨柳也好,晓风也好,残月也罢,都只是意象,成了虚物,真实的倒是那无法诉说的离愁,哀伤无法诉说,故随手抓来杨柳、晓风、残月,却不知此三物一著我之色彩,立刻神活。

8.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9.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10.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1.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12.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13.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14. 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顾敻《荷叶杯·弱柳好花尽拆》

15.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16. 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首》

17.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踏莎行》

18.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19.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枝词》

20.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21.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22.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23.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24.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春赋》

25. 当现代诗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异国他乡的母校时,“柳”便成了诗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而我们从中示难休味到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26.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7.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

28.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9.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李商隐《柳》

30.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五月水边柳》

31. 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 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这三把“盐”制造出离人心中事与愿违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欢惨将别”“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极度伤感的氛围,使笼罩于全篇的离情别恨更加强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近乎白描式的写法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关键在于作者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表达离人的离情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这些传统技法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使得“杨柳岸晓风残月”连同他的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被传颂为千古绝唱,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32.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33. 诗言志。“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样,为诗人们提供了一种抒情的方式,而风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丝柔情。”柳有多少柔情有多少。柳树数不清,情岂能又有数可数呢?

3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5.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36.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垂柳》

37.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38.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清平乐》

39.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40.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41.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42.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43.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南浦》

44.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45.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46.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韩翃《章台柳·寄柳氏》

47. “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48. 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漏泄春光是柳条”,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49. 这首诗咏垂柳 ,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 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50.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51. 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52.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53.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54.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5. 最伤感的时候,总是低徊,絮絮。杨柳之柔,却对着凉意晓风,更有残缺之月。这离愁开始似是醉酒,柔肠回转,继而变凉,是心凉而非风凉。最不堪直面的,是那弯缺月,缺的何止是那残月?更是坚硬的现实:别离!在不知不觉中,哀伤逐级递升,直至离人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都成了虚设!

56.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57. 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58.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59.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60.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其原题如下:

61.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62.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63.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64.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65.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66.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67. 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68.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69.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70.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7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2.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73.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74.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

75.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6.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77. 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蝶恋花》

78.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79.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80. 关于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有人将其列为以柳喻人之作,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并以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来佐证。依这种看法,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姿态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而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而我则更倾心于将这首诗列为咏物言志的七绝。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81. “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82.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83.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