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9 15:05 0
在古老的传说中,有一种神奇的器具,名为“bǎng”。它拥有无尽的魔力,可以驱散黑暗,点亮希望。相传,这把神奇的“bǎng”曾属于一位英勇的战士,他凭借这把神兵利器,守护着这片土地,抵御邪恶势力。如今,这把“bǎng”已成为传奇,流传于世。
1. fú
2. 简体:鍑
3. 读音:fù
4. 锉读作[cuò]。声母c,韵母ò,声调四声。
5. 五笔编码 qtjt
6. 锉刀造句:采用弯曲法、锉刀实验法和划线划格实验3种镀层结合力测试方法,对化学镀镍层与镁合金基体之间结合力的优劣进行了定性评价。
7. 读音:
8. 甑有箅,且因“甑”不能单用,须架在釜或鬲上,故曾字引申出“增加”义。如《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后形成层次,又引申为“层”,表示重迭。如屈原《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曾”由重叠引申指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如“曾祖”“曾孙”,这个含义古今用法一致。
9. 名词 古代一种炊具,似釜而大口。《说文解字.金部》:「鍑,釜大口者。」《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胡地秋冬茎寒,春夏甚风,多齎鬴鍑薪炭,重不可胜。」
10. 繁体:鍑
11. 用钢制成的磨钢、铁、竹、木等的工具:锉刀。用锉磨东西:把铁条锉细。古同“挫”,折伤,挫败。锉的组词 :锉刀、摧锉、锉折、锉刻、锉磨、锉荐、绳牀土锉、锉末、绳床土锉、锉辱、截发锉藳、眼锉、锉斩、锉冰、磔锉、锉工。
12. Tags:读音组词解释
13. fù
14. 鍑
15.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16. 曾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2]。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蒸熟食物的器皿,是“甑”的初文。“曾”常用作副词,表示经历过、发生过某种情况或行为,读作céng。“曾”又可读作zēng,在古籍中,其义与“乃”相似,又与“岂”“怎”相似。或作副词用,表示出乎意料、竟然。“曾”又有重的意思,特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曾”也用作姓氏。
17. 锉繁体字和QQ繁体字:锉→繁体字为:锉→QQ繁体字为:锉。
18. 无
19. 象形字。“曾”的甲骨文作图1,像古代蒸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的“田”构件并非土田之田,而是用于间隔的箅子,上部的“八”像散发出的蒸汽,整体像蒸熟食物的器皿,即甑之初文。古代的甑,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置于鬲或鍑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笼。也有另外加箅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甑,殷周时有用青铜铸成的。甑、鬲合在一起便是甗。从西周金文开始,字形下方多出一“口”形符号,像承置甑的物件。篆文形体与金文相似,只是中间的“田”字有所变化。汉隶或沿袭金文。楷书字形与小篆近似,只是笔画变得平直。
20. 釜鍑
21. 一种条形多刃的钢制手工磨削工具;用来对金属、竹木或皮革等的表面进行加工:一把~|扁~|三角~|钢~|木~。
22. 先秦古籍中,曾字借为虚词,用得很多。一为表示出乎意料之副词,相当于“竟”。二为表示反问或疑问之副词,相当于后世的“怎”。现代汉语“曾”词义缩小,常作副词“曾经”讲。副词“竟”“难道”一义几乎消失。当“曾”字被借作虚词后,在炊器的意义上就增加表示瓦器“瓦”写作“甑”了。
23. 笔画数:17画
24. 笔画顺序:
25. 部首: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