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独治天下,博爱为基——古风治理新理念”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8-19 13:12 1


独处之夜,博爱为基——古风新理念,漫卷诗书意未央。

1. 归根到底,墨子不是为爱而爱,而是为利而爱,他的爱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墨子把“仁”解释为“兼爱”,把爱人的理由说成是为了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常人的想法,但它只是停留于经验和表象。

2. 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3. 墨子认为人性自私自利,大家都只知道“自爱”而忽略了“兼相爱”,这才导致君臣父子之间互相伤害,国家与国家之间也相互征伐,最终使得天下大乱。

4.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5. ”有若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孝悌为起点,仁爱人类、推及万物,这是儒者之爱的层层次序。

6.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7. Tags:爱思想

8.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9. 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0. 所有人都生存在天地之间,年纪比我大的就是我的父兄,我敬爱他们就是敬爱造物的次序;年纪比我小的则是我的子弟,我慈爱他们就是爱护造物的生机。

11. 张载认为让自己的德性符合于天地的人才是圣人,要明白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位置与职责,爱万物,仁万民。天地是我们的存在之根,父母则是我们的生身之源,博爱万民而不亲父母,是为不孝。大禹为了父母而禁酒,颍考叔为了父母而请羹,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保持孝顺之心。

12. 圣人则胸怀博大,不拘于狭隘之见,“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用礼法来治理天下。那么圣人博爱人类的依据在哪呢?张载在《西铭》进行了证明,根据他的气本论和气化论,人类与天地都是由气构成的,所以从源头上说,人类与万物皆为天地所生。故曰:

13. 张载的“理一分殊”思想

14. 语录网网友观点:仁义,要搞清楚,含义,仁,在于关系,也就是要搞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要诚信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等!

15. 所不同的是杨朱肯定“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肯为;墨子则否定“为我”,认为要克服它以便达到“兼爱”,即使为天下人奔走得大腿不长毛、小腿不长肉,他也在所不惜。

16.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17.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

18.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19. 可见儒者所主要爱的对象不是自然界也不是鬼神,更不是昆虫鸟兽猪狗,而是人类、万民。

20.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21.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22.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23. 义,在于品质,也就是人要有道德,修养,人样,人性等等!

2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25.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26. 基本政治思想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27.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28. 从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出发,推及鳏寡孤独、推及百姓万民,最终推到天地万物,越推分殊越多,但根本还是同一个“理”。

29. 韩愈:“博爱之谓仁”

30.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31. 而《孟子》也说“仁者爱人”,这才使我们明白“仁”字具有“爱”的意思在里面。

32.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33.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34. 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

35. 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

36.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37. 当梁惠王因热爱国土而驱使自己的百姓去参加战争,导致他们大量伤亡时,孟子就说“不仁哉,梁惠王也!”相比于百姓的生命来说,国家的土地、国君的功业都是次要的,爱国不能以牺牲百姓为前提。

38. 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39. 信徒在鬼神、方术中迷失了自己,在上帝、佛陀的幻想里找到了升天与寂灭的幻想,他把一切送给了神灵,目的就是换来自己的永生、涅槃——终究是自私。

40.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 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41.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42.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

43. 儒者认为流水有向下的趋势,人心也有向善的趋势,“泛爱众”是心的本能,也就是说心不仅会热爱人类,还会热爱万物。因此孟子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用来区分“仁”、“爱”与“亲”三个范畴。

44. 所谓的“理一”就是以亲亲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5.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46.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47. 樊迟问他什么是仁,他回答“爱人”;子贡问他博施于民算不算是仁,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8. 这是显而易见的,父母不总是爱护着自己的子女么?情人不总是爱恋着自己的对象吗?信徒不总是爱戴着自己的偶像吗?真正的爱是情不禁的,是理性所无法控制的,是超出利益权衡之外的。

49.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我们的周围有父母、子女、情人和朋友,我们愿意为他们牺牲自己,不计回报的付出一切,这显然违反了“为我”的“本性”。

50. 要树立“兼相爱”思想,首先得克服“别”的观念,也就是说要不分彼此,将“自我”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墨子说:

51. 当樊迟问他什么是“仁”时,他也只是简略地回答说“爱人”。